解开了裴矩心中的疑惑,杨英又询问一些招抚流民的事情,
得知他提出的“以工代赈”的模式,很多官员一时还转不过来弯来,
在执行上不免有些拖沓,以致于流民的招抚并未得到实质的解决,河南、河北的流民依旧不断的涌现,
甚至有些地方官员,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只要流民不主动攻击县城,他们就放任自由,既不招抚,也不安置。
裴矩的话杨英是越听越心惊,大隋的糜烂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原本简单以为流民就是因为世家豪强的压榨,导致失去了土地,已经无法活下去,
只要朝廷拿出粮食来救济这些走投无路的流民,不说解决天下盗匪四起的现状,至少能让一部分人活下去。
但听了裴矩的话之后,杨英才发现这些世家豪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没有底线。
这些世家豪强凭着掌控的地方官员,放任流民自生自灭,甚至暗中煽动流民聚众祸乱,
然后他们在祸乱兼并更多的土地,制造出更多的流民。
流民越多世道就越乱,百姓无法安心种地,他们兼并土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小。
杨英发现如此一来,如今的大隋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想要摆脱这个死循环不仅仅是朝廷发出几道诏令,安置一些流民所能解决的,
整个大隋是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对抗,统治阶层对底层民众漠视和压榨。
要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的大隋的问题,那就只能彻底将大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打破。
然而要打破这些东西的前提就是杨英的手里必须要有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军队。
一开始杨英想的只是救下忠于大隋的张须陀,借此掌控一支军队,从而能轻松的摆脱之后的江都兵变,实现反杀。
听到裴矩对早已商定好的国家大政执行情况后,杨英发现如果只是忠于简单粗暴的去解决大隋的问题。
或许杨英能在江都兵变时出其不意的实现反杀。
但他不敢断定会不会又出现一次洛阳兵变,或者大兴兵变。
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隋就躲不开覆灭的宿命。
送走了裴矩之后,杨英的心中越想越沉重,
此刻他也理解了杨广为什么会在最后的两年时间内龟缩在江都,甚至不愿意听到关于天下盗匪四起的事情。
因为那个时候的杨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原本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病入膏肓了,
他已经无力去改变这一切,只能如鸵鸟一般的藏起来,静待着灭亡的到来,不然他也不会说出:
“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心灰意冷的接受宿命的安排,杨英却不想就这样接受杨广的宿命,
所以他试着反抗,
尽管如今的大隋已经病入膏肓,他走进杨广宿命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他依旧倔强的认为:
“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历史的宿命中救下了原本应该死去的张须陀,这让杨英总算是看到一丝希望,
他现在就要抓住唯一的救命稻草,一点点的改写大隋的宿命。
“陈内官...陈内官!”
杨英想去看看张须陀是不是真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在训练城北的三万骁果军,
他现在太需要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了,他不知道如何提升军队的战力,
所以杨英在给张须陀的建议要求中,多是采用了后世训练士兵服从性和纪律性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经过后世验证过的,短时间内可能对于军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日积月累必将成为一支真正忠于自己的军队。
听见呼喊的陈内侍,碎步走进书房,行礼问道:
“陛下,召唤老奴有何吩咐?”
“朕想去城北大营看看,又不想群臣知道,陈内官可有办法?”杨英说道。
“这...这恐怕不妥......”杨英的话让陈内侍心里一紧,不假思索的拒绝了,看着杨英殷切的眼神,无奈的继续道,“陛下去城北大营所为何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杨英十分确认眼前的陈内侍和自己的站在一条线上的人,于是也不隐瞒:
“朕放心军队的训练想去看看,朕也不瞒你,朕需要一支真正忠于朕的军队,
随朕而来的十万骁果军明面上看来是忠于朕,忠于大隋的,实际却牢牢地控制在那些世家之人的手里。
大隋变成如今的模样,朕固然难辞其咎,然门阀世家弄权才是大隋变成今日的症结所在。
朕要率领这样的军队打破世间的一切不公,要让朕的子民安居乐业,要让朕的大隋绵延万世,要将那些丑恶的门阀世家统统埋葬,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