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夏。
过去的十三年,大明皇帝东征西讨,不但推翻了异族的残暴统治,恢复了汉家江山,且励精图治,誓要还汉家子民一个繁荣稳定、安居乐业之所。
皇帝体恤天下百姓,官吏和勋贵却遭了殃。
零零七的工作制累点就算了,可怖之处是早上穿着官服去上朝,中午穿着囚服锒铛入狱,晚上家人抬着尸首上山。
应天城菜市场被砍掉头颅的官员,比宰掉的猪都还要多!
江宁县。
申时(15-17点)的太阳依旧毒辣,可街上依旧行人如织,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虽然江宁县距离应天府有三十里地,是应天府下辖的一座偏远小县城,但这座小县城的繁华却不亚于应天城内。颇有“小应天”之架势。
繁华的街道上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
闹市处,一个老头却清冷而霸气得出众。双手背于身后、缓步于街道之上,频频打量着四周的商贾摊位,时而眯眼点头、时而嘴角上扬甚是满意之状。
他虽然头戴四方巾,身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衣,但其龙行虎步,气质神武,明眼人一瞧就知此人不俗。
(洪武初,各阶级的穿衣着装纳入了法律,这人穿着是平民服饰。)
老头身后半步,紧随着一个长相儒雅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看起来二十来岁,也是头戴四方巾,但身上的圆领襕衫却是很显眼吸睛,妥妥的一副书生打扮。
两人一前一后,走在江宁县大街上。
申时刚过,他们来到了县衙门口。
只见县衙里的衙役正十分粗暴地将衙门里的百姓给驱赶了出来。
然后朝着群众大喊:“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申时过后我们就要放衙了,别碍着老子潇洒……”说着就将一块木板挂了起来。
木板上面写着两个朱红色大字:放衙。
围观的百姓并无恼怒之状,识趣般纷纷散去,很显然,这种呼喝和举止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了。
而那个老头子和年轻书生定在原地纹丝未动。
老头正是朱元璋,“书生”则是他的大儿子朱标。
两人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上午上朝之时,去年大明考满第一的知县朱瞳被景川候曹震弹劾贪污受贿。
朱元璋惜才,生怕杀错了能臣,所以力排众议,坚决没让暴戾的锦衣卫来查。
不然,经过那些屠夫们的手,哪怕是是清官,出来后人也得残废,不能再为百姓做事。
只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微服私巡的朱元璋脸色铁青,气得浑身战栗,凌厉地看着高高挂起的木牌,冷色道:“好你个狗日的狗官!咱早就下令,要地方官员勤于政事,不得推诿懈怠,但就在京畿之地,你不仅贪,还懒!”
“亏咱爱惜你,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标儿,去叫人来,把那狗官凌迟处死,少于3000刀就死了,就让操刀的把自己头给割下!”
朱标见父亲杀意外露,吓了一跳,连忙劝道:“父亲切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得,或许是有别的缘故呢?我们一路走来,江宁县的繁荣你也是见到的,若是贪官,懒官,百姓哪能有现在的安居乐业。”
“有狗屁的缘故,有什么事能跟百姓民生相提并论!我还不知道他们这些当官的么,口口声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实际呢?这些狗当官的,倒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忧?哼,都是留给百姓的。”
“老子当皇帝的都没有那些狗当官会享受!”
老头子虽然还是气咻咻的,但听到儿子的劝诫,冷静了不少,没有再提要杀人。
毕竟,江宁县的繁荣是实打实的。
说罢,他看向挂在衙门口上的木牌,越看越气,抬脚就踹开了大门。
一个看门的衙役见状,立马冲过去将他拦住,呵斥道:“哪来的刁民不怕死,竟敢冲撞衙门,还不跪下……”
啪!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就被不知道从哪闪出来的大汉一巴掌扇晕了,然后捂住嘴被扛走了。
朱元璋眼睛也不眨,抬腿就朝衙门里走进去。
……
与此同时。
江宁县县衙后院。
一个二十岁出头,眉清目秀的男子,吃力地将一个大木头箱子从床底下拉出来。
打开后,满满一箱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朱瞳眉开眼笑地蹲在地上数了起来。
“一百两,五百两,六百两……九千九百九十九两。”
“哈哈哈!这笔肥啊,三年知县官,十万雪花银,古人诚不欺我也!”
“啊啼!是哪个漂亮的妹子念叨我吗?”
……
(官吏考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