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皇帝不是有琉璃厂吗?
苏柔拿着手里的望远镜琢磨了一下,又琢磨了一下,决定找一下康熙。
康熙忙起来时,当然是不可能天天跑后宫的,苏柔这几天没见到他,跑乾清宫,侍卫客气的把她拦在了外面,有小太监朝里透了个信儿,梁九功听到后,思索了一下,见着皇上的披折子的空档,向前悄悄说了声。
康熙闻言挑了挑眉,这美人儿,不是怕着自己的吗?想到苏柔娇娇怯怯的望过来的眼神,他不由转了转手中的扳指:“让她现在后殿等着。”
梁九功知道刚刚自己是赌对了,皇上对苏氏的确很有几分不同。
苏柔一个人在后殿里等着,是半点儿也不着急,因为康熙这里不仅有可口的点心,而且温度宜人,她简直不要太自在!
待康熙处理完朝政过来,苏柔已经快要睡着了,饱腹后,人是很容易犯困的,这也不能怪她吧!
好在苏柔也没真的睡着,她机敏着呢!(指康熙都走到她身边了才发现!)
苏柔先是敷衍的给康熙行了个礼,随后就给康熙掏出了一支望远镜。
苏家做买卖,有些银子,康熙早在调查苏柔时便知道了,对她拿出一支望远镜来倒并不怎么意外,至于那敷衍的不行的礼,康熙早就懒得计较了,真计较了也可以在床上教训,苏柔绝对会乖上几天,只这人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几日之后就会固态萌发,瞧着很有些没规矩。
康熙淡然的抿了一口茶,看苏柔要做什么妖:“怎么?”
苏柔不知康熙在心里是怎么想她的,她拿着望远镜就开始了自己的口头论文,从论望远镜的重要性论述到玻璃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比如玻璃镜,眼镜,玻璃窗,玻璃书柜,玻璃房之类的。
康熙听着苏柔在哪儿小嘴儿叭叭叭,刚开始时颇是不以为然。
望远镜这东西,从明末便传了进来,后来更是有薄珏这位明末清初的机械制造家制作出望远镜搭配他改良的铜炮。
甚至在明清交战中,望远镜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民间亦有可以独立制作望远镜的能人,苏州人孙云球,可惜这位厉害的先生在康熙初年已经去世,不过他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他自己在制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的一本眼镜制作方面的专著《镜史》。
朝廷同样收到过来自外番以及两广地区官员上供的千里镜,这些对康熙来说,实在算不得多稀罕了。
博学的康熙对西学也十感兴趣,他在数学和天文方面甚至很有研究,后来还写了一首《戏题千里眼》,诗是这样的:欲穷视远目,旷渺有无中。体认全凭准,遐观约略同。虽依双镜力,独用一瞳功。不重西来巧,清明本在躬。大意就是千里眼看的虽然远,也替代不了人的眼睛,西学虽巧,不可过分重视,政治清明还是要靠自己。
这首诗表明了康熙或者说大部分的清朝人对从西方传入的这些新鲜东西的态度,奇技淫巧,并不值得多重视,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罢了。
更何况咱们是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满清,拥有来自西方火器加持的大明不也倒在了他们脚下,(事实上,满清也通过俘虏工匠以及降将等各方面,拥有了火炮等火器),所以说,听老祖宗的,骑射才是根本!
苏柔知道明清时期对西学普遍并不太重视,尤其是清朝时期,火器的发展在为他们打下明朝的那一刻起,几乎便停滞了,后来的闭关锁国加上文字狱,不仅连明朝时期的多种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没继承下来,甚至到了后期,火器技术方面还出现了倒退,比如越造越重的火炮,在清朝末年,按照老祖宗的老法式制作的大炮,出现多例炸膛,水平甚至赶不上康熙、乾隆时期。
不过康熙本人好奇心还是比较重,而且作为爱好,他本身对西学的研究比较深入,苏柔和他聊起他感兴趣的西学新事物,而且是说的还挺有意思,康熙倒也觉得有趣。
如今大清自制的镜片,比如说眼镜吧,用的是水晶制作,价格十分昂贵,非贵族子弟不能有,只如今透明无色玻璃依靠从西方进口,也不易得,像苏柔说要大面积使用玻璃窗,甚至是什么玻璃阳光房,那基本不可能,先不说那是如何的天价了,这样大块而且数量如此多的玻璃,想要买到可能性也不大,毕竟玻璃这东西容易碎,尤其是漂洋过海的。
苏柔的意思是,这东西咱没有,那咱们可以自己造啊!
康熙哼了一声,如果可以制造,那当然好,可问题是,宫廷造办处弄不出来。他瞥了眼苏柔:“怎么?你还会造玻璃?”这话就是一句调侃,康熙并不认为苏柔会造。
结果苏柔就给他掏出了一个册子。
康熙接过来扫了一眼,眉头微挑 :“玻璃制法?”这上面写了好几种材料配比和温度以及施工守则,十分详实,不像是随意糊弄的,不过一般人没两脑袋的也不敢随意糊弄康熙就是了。
苏柔点头,表示如果玻璃做好了,她这也算是提供了技术,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