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三百六十五章 民生之道,首在农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五章 民生之道,首在农事(2 / 3)

意足的带着三分醉意出了酒肆。

林朝一行人又在城中市集逛了一大圈,看似随性,实则是通过物价来观察城中百姓的生活条件,同时与徐州境内百姓的生活做一个甄别类比。

毕竟南阳身为大汉经济中心,这里的生存条件往往能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其他地方与这里的差距。

虽说这个时代大多数市集都采取着以物易物的方式,但在这涅阳城中,却有大多数百姓拿着铜钱去采买物资。

年初时,董卓为了敛财,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将大汉一直流通使用的五铢钱铸造的更小,甚至宫中的铜人铜马等铜制物品,也被他融了造钱。

老董以为这样自己的钱财就会越来越多,但是董先生戎马一生,虽然擅长打仗,但在经济方面,那就真是个白痴。

不过这也不是他的错,毕竟就连李儒这种老银币,也对此一窍不通,甚至没有加以劝阻。

钱币不过是一种流通形式,衡量财力的具体体现而已。朝廷铸造钱币,那是因为朝廷的公信力值钱,而并非钱币本身值钱。

若抛开这种公信力,钱币一文不值。

当然,铜这种金属本身也是有极大的价值的。

只是当天下的生产力不变,物资多少不变的时候,铜钱却变多了……

这就像后世某灯塔国没钱就疯狂开机印钞票一样,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币贬值,物价飞涨。

这一轮操作下来,董先生的钱财不仅没有变多,反而因为混乱的物价而让铜钱失去了它本身的购买了,甚至阻碍了流通。

当然,董先生的这波操作并没有持续多久,所以虽然南阳距离雒阳仅有数百里,却也没受到太大的影响。

又逛了一大圈之后,林朝总算粗略的了解了涅阳百姓的生存现状,心中也在思考着此次回徐州之后,如何构架一个不容易崩塌的经济体系。

不过这种事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这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试错,甚至是漫长的时间,最终才能衍生出一个适合这个时代的经济体系。

至于现在,林朝脑中的想法,也仅仅是想法而已。

在日头偏西,时近黄昏之时,林朝一行人才从市集里面走了出来,准备返回驿站。

眼下已经快到了宵禁时间,街上的行人也渐渐变得稀少起来,只是三三两两而已,且都行色匆匆。

回驿站的途中,林朝回想着之前脑中对于经济建设的构想,便开口笑道:“诸位以为,民生之要,当以何事为先?”

闻言,三人对视一眼,却都没有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

逛了一天的街,他们当然明白林朝为何会有此一问,心里也清楚林朝想干什么。

只是……三人都不善此道,因此谁都不想率先开口,万一说得不对,反而会惹得其他人嘲笑。

贾诩出身边地,凉州那边只有风沙,哪来的什么经济。

而郭嘉自幼传承了自己的家学,对律法颇有研究,又擅决断,可民生之道,却是一窍不通。

沮授自然学识渊博,但志不在此,因此书上学来的东西,真就只是书上的而已,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在最喜欢玩隐喻的林朝面前掉书袋……他还没蠢到这个程度。

见三人不答,林朝笑了,同时放慢了脚步,再次开口问道:“怎么,你们三人皆是当世奇才,区区民生之道,却无一良言?”

激将法这玩意,素来只对郭嘉有用,就像是军令状只对马谡生效一样。可面对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连郭嘉也没有被激成功。

最终还是沮授率先发言,不过言语之间很是谨慎,压根不敢将话说满。

“子初,某以为民生之要,当以农事为先。”沮授道,“只要保证农耕,使百姓人均有田,每年有收,届时便可消除流民。一旦没有了流民,盗匪便不存在,届时自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太平。”

沮授这番话,是非常纯粹的仁道教化思想,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引得郭嘉和贾诩都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

类似这种接近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治理方式,必然会使得民生得到休养。人人有田,那便人人有粮,同时人人有饭吃。

华夏古代农民有着最为坚韧的忍耐力,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就不会生事。

所以保证了百姓不饿肚子,也就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这就是世人眼中所谓的,天下大治!

因此,沮授的说法不算错。只是这不是林朝想要的答案,更何况沮授说得太过于广泛,并没有具体可行的策略。

不过林朝也只是随口一问,并不奢望立刻就能得到一个方略,因此他也笑着点了点头。

“公与之言,某亦颇为赞同。只是某观这涅阳城虽不大,但百姓生活却比徐州治下更为富足,因此某就想着,此次回徐州之后……”

林朝正说着话,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这里是城中闹市,何人敢纵马驰骋?

而且眼下快到宵禁时分,这时候纵马难道就不怕伤到行人吗!

一念及此,林朝眉头一皱,目光向前望去时,就见到一辆马车奔驰在街道上,速度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