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颐楞了一瞬,他眼角微弯,如实说道:“她是位温顺乖巧,知善恶,明是非的好姑娘。”
“还是你好福气,”楚济羡慕地说了一句,而后翻身上马,在离开之前最后看了眼宋林英,他咋了下舌,低声感慨道:“比不了啊!”
元成十七年十月底,楚济归京。
云归城外,比宋林英还盼着楚济早点走的北离满意地伸了个懒腰。
他扫了眼桌上父王的回信,又抽出一张信纸,洋洋洒洒地写上几个大字:父王,您要不同意撤兵,我这辈子就不成婚了啊!
他想了想,又抽出一张新的信纸,写上几个更大的字:让您这辈子都抱不上孙子!
又一场战事过后,小路上出现了熟悉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
北离彻底放松下来,伸出双臂抱起向他跑来的宋遥,时隔一年,终再次与她们二人一起,入了雁落城。
而千里之外的盛京城城门前,正站着位锦衣玉帛的少年,他同样牵着位孩童,在眼巴巴地望着远方。
似在等人。
可当人群走近、马匹停在他们身前,少年却低下了头。
倒是一旁的男孩兴奋起来,他仰头看向停在他们身前的人,唤了声:“二哥!”
闻言,少年的头低得更低了些。
楚济微垂着眸,视线落在少年身上,半晌,缓缓道:“今不忙?”
短暂的沉默后,少年猛地抬起头,看向楚济,满目错愕。
他下意识摇了摇头,片刻后又急忙开口回了两字:“不忙。”
回完,又默默地低下头。
楚济打量着他,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下,他轻咳了声,见少年又抬眸看向他,方才幽幽地说了句:“政事处理的还不错,再接再厉。”
楚谦有个不知从何时养成的习惯,每做成一件事,无论好坏,都要拿到楚济那里去说上一说。
后来,楚济成了太子,又对他避而远之,他便只敢在楚济面前提那些他自认为做的还不错的政事。
可即便如此,楚济也鲜少理他,夸奖更是只有眼前这一次。
他呆呆地望着楚济,直至一声轻咳响起,他蓦地回神,耳根微红,极其谦逊地回了句:“还好还好。”
他抬手摸了摸脖颈,半晌又道:“我会再接再厉的。”
秋去冬来,转眼间,又一新年至。
西北边关的百姓们难得地度过了段平和的时光,不平和的是,云归城的书房内,争吵不断。
到最后,争吵渐渐平息,宋林英与宋遥一同离开了书房。
独留沈颐盯着她们离去的背影,半晌,干巴巴地唤了声:“爹。”
沈杰这才睁了眼,然后,朝沈颐摆了摆手,示意他离开。
沈颐:“……”
沈颐只好转身离开,并关好房门。
房门关上的那一瞬,沉默着听完全程的沈杰才幽幽开口,感慨了句:“到手的儿媳妇跑喽!”
宋修笑了声,拿出信纸开始写辞呈,他边写边说:“胡说什么呢?小颐又不喜欢阿英。”
“毕竟他们青梅竹马啊,”沈杰又感慨了句,方才看向宋修,启唇问:“当真要这么做?”
宋修点点头,应道:“依小颐所言,只能这么做。”
“可这么做也未必能成,”沈杰挑眉,并不认可地说:“事关朝局,陛下十有八九是不会同意的。”
宋修不置可否,不在意地道:“试试呗,她想嫁,作父亲的总要为她去试一试。”
见他主意已定,沈杰也不再继续劝了,他摇了摇头,道:“罢了,我也给陛下写封信吧。”
宋修抬眸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了声谢。
沈杰没理他,又幽幽地念了句:“我的儿媳妇啊!”
宋修翻了个白眼,将写错的纸张揉成了团,扔向沈杰,道:“你去当着小颐的面说!”
沈杰叹了口气,半闭着眼,无奈道:“儿大不由爹,管不了喽!”
宋修:“……”
与此同时,凤仪宫内,江皇后给楚济夹了口菜,问:“打算何时与恕初成婚?”
楚济揉了揉脑袋,在心底告诫自己不要强求、不要强求,那是他强求不来的。
久久没听到答复,江皇后又开口,问了遍:“济儿打算何时同恕初成婚?”
告诫没起到任何作用,楚济放下筷子,抬眸看向江皇后,郑重道:“母后,儿臣暂时还不想成婚。”
说完,他连解释都没解释一句,起身便出了凤仪宫。
独留江皇后盯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缓缓皱起了眉。
她启唇吩咐道:“让陈叙来见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