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官员发的。
便是济州这么异口同声替凌王说话,那别的州城吗?凌王在四州乱杀之事,可是有实证的。
但很快,新的折子呈上,有确定证据证明,那四州士族买通流寇山匪。
趁凌王不在幽州,去幽州为祸,这些流寇杀人如麻,残伤小村镇百姓。
凌王同样是为民除害,彻查流寇案,才杀了四个州城,跟流寇有勾结的士族。
同样,还查出有些士族和鞑子亦有勾结,这是叛国之罪。
凌王在远征之前,为防这些罪人向鞑子传递消息,才杀了这些罪人。
这前前后后近百道折子,对幽州之事的说法,却是前后不一,差别极大。
太子党坚称后面这些折子,是被凌王威胁,不得不发的。
从没听说过哪个贵女,愿意去跟一个农女学医的。还是去幽州边城,这不是笑话吗?
明显就是凌王好色成性,威胁她们,却又为了保全名声,才有此说法。
皇上像看戏一样,看着朝堂上吵成一锅粥,同时民间百姓的议论就更夸张了。
但很奇怪的,百姓竟然都信了后者,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士族是怎么压迫百姓的。
凌王杀士族,杀再多也不是罪啊!甚至有人在私下叫嚣,凌王杀的太少了。
并且,也不应该只杀幽州附近的州城,应该全国推广,凡是侵占百姓田地,残害良民的士族,都应该像凌王这样处置!
如此一来,北方的形势就越发情况不明,只能等钦差调查回来之后再论。
太子催陈星耀赶紧出发,陈国公却说要等消息多一些,情势明朗一些的时候再出发。
陈国公是怕,去太早凌墨萧还没有远征,万一遇上起冲突,陈星耀吃亏的可能性极大。
从传回的消息上看,不管真相如何,凌王嗜杀都是真的。
他在等凌王远征的消息传来,确定幽州只剩下凌王妃,陈星耀再赶去调查。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已经是一个平衡的局面,太子想靠这事拉凌王下马的机会很少。
但凌王就算打败鞑子,羸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此事也会影响他的战功。
他想借这场胜仗回长安,和太子一较高下,也是不可能的。
但很快,一个新的消息,爆炸性的消息传到长安,给本就像热锅滚油一样的长安城,投入一个炮仗,炸得无数人险些丧命。
这幽州要远征北疆,大夏边关自然要全面戒备,查找探子,截获鞑子的情报。
不久前玉门关外,截获一支意图混进大夏的鞑子商队,从中搜到多封密信。
其中一封让守城将领吓得汗流浃背,连夜快马加鞭将这封密信送到皇上案前。
这是一封鞑子主将,向大夏一个人,讨要战利品的信。
信中说道,他和此人早有交易,早在数年前,凌王在西域大败那一仗,便是此人通报消息。
让凌王孤军被围,差点身死,侥幸活了下来,但全军覆没,凌王瘫痪,命悬一线……
这一战让大夏元气大伤,战神凌王成了废物,大夏边关自从屡屡受鞑子侵犯。
之前,所有人都在骂凌王,把这笔账算到凌王头上。
凌王被赶出长安,去封地等死。
谁也没想到,这一战竟然有奸细!
信上所说,这应该是奸细第一次向鞑子通报消息,再之后,凌王妃去幽州时,路遇鞑子埋伏。
也是此人通报消息,然后东宫贺礼案,同样是此人将消息传给鞑子。
鞑子写这封密信的主要目的,是向此人讨要说好的利益并加以威胁。
因为他们抢的贺礼并不多,这个长冬北疆多地发生白灾。
冻死羊牛无数,所以他要此人赶紧给他们送一批物资,否则就将这些事情公布。
皇上并没有在朝堂上将这封密信公布,只叫太子和陈国公,还有几个重臣,商议此事。
因为,这个跟鞑子往来密切,通传消息,卖国之人,就是废后。
这一刻,太子只觉脑子发懵,全身发软,瘫跪在地上,甚至控制不住嘴。
皇上问他对此事是什么看法,他只慌乱地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皇后做什么,从来不跟他商量的。
陈国公现在最恨的不是妹妹,而是这个蠢太子,你这样说,不就坐实了这封信的真实性吗!
幸好陈国公经过的事多,很是镇定,一口咬定:“皇上,这是鞑子故意挑拨。”
“皇后从未离过长安,并且这信中所说之事,其中有两年还发生在皇后被废之后。”
“那时她在冷宫,如何向鞑子传消息?”
“请皇上明察!”
太子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对对,母后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父皇明察!”
皇上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