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子很快会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太子会设立这么多部门,管的那么宽。
这二十四司,不仅管到了百姓的生老病死,甚至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管。
这无疑跟历代推行的无为而治有着巨大的冲突。
尤其是一些以前朝廷根本没有的部门,这次也都提升到专门的司来管理,这无疑让大家心中惶恐。
大家都明白这些所谓的司其实就是为了避讳六部,实际上这些部门已经囊括了大明京城所有部门,甚至还有超过。
当然这些司建立之后,人们习惯称呼其为小内阁,二十四司,即使每个只招募一百人,那也是两千多个职位。
太子从京城带来的人才有限,这次不少人都动了心思,要是能趁机进入太子的小内阁,那以后岂不是就能稳稳进入朝堂。
朱慈烺打算的是从京城抽调占据一半,江南招募四分之一,其他地方再招募四分之一。
其中京城带来的人掌握要害部门和各司正职等主要职位,而各地人才量才而用。
为此,朱慈烺决定在金陵进行一次考试。而为了让这些人知道考试内容,朱慈烺特别刊印了考试大纲还有考试用书。
上面罗列了各种官员需要的知识,考试时间定为崇祯十一年五月份,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这些人还有半年的复习时间。
而考试的要求也很简单,取得童生或者新学初级学历,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都可以报名。
童生,按照大明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说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所以如果考秀才有难度,但是你要是连童生试都过不了,那也不用浪费时间来考试了。
至于新学初级学历,这个也很简单,也就是识字超过一千,能通顺读写,然后数学能算小学数学和简单的几何问题。
基本上最开始参加新学的那些人一大半都能做到,而这两年入学的,资质上乘的也能考到。
新学学历相比童生入学要求更低,不仅普通百姓,就是工匠军籍等都可以入学。
但是算学上的要求确更高。这也不算吃亏,因为接下来的考试数学方面的题目会占据四分之一的题目。
所以只要新学初级学历难道,至少锁定了四分之一的分数。
消息一出,各种讽刺抱怨的声音不断,但是考试用书确一次次脱销,一万册不到一天卖完,加印五万又三天卖完,又加印了十万本,到了年底也基本销售一空。
而更远的地方销售才刚刚发力。
所以说这些读书人,嘴上说的不要,一个个身体上确是很诚实。
不过这也给朱慈烺带来一个难题,预计这套书的最后销量,会超过三十万本。
也就意味着可能有三十万人要到金陵考试,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这个规模的人数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每年参加科举的也不过几万人,整个金陵才一百二十万人,三十万人等于金陵城的人口猛增四分之一,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朱慈烺不得不临时增加规则,各地考生出发前需要进行初试,只有初试合格者各地官府才能发放路引。
而初试的时间就定在三月底,而初试的题目会在报纸上刊印,然后由锦衣卫封存同时发往各地。
为了方便阅卷,这次的初试的题目全部都是选择题,各地根据三天之后报纸上公布的答案阅卷,然后给予合格者路引。
为了安定人心,朱慈烺特意说明,以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这样的招募考试,如果明年没有达到要求,来年努力学习还可以再考。
贸然改变科举,显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崇祯突然给予的开府机会让朱慈烺想到了一个另类解决办法。
科举一年不过选几百人,朱慈烺这边每年可以选几千人,各个部门都缺人。
当大家在科举上不断碰壁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多人会选择走上朱慈烺的考场,一直到某一天国考取代了科举。
让大明士林也尝试一番被国考支配的恐惧!
除了考试之外,朱慈烺开始从金陵六部挖人,反正改革之后这里朱慈烺说了算,不把这些部门拆散了,将来也是掣肘!
把人才用到他该待的地方,把废物扔到他该扔的地方,腐儒不可怕,理藩院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贪官不可怕,诏狱为你留了席位,来养老的不可怕,皇家图书馆需要你们整理书籍。
自从倭国被修理惨了之后,这些藩国立刻乖顺了很多,各地理藩院开展工作也顺利了很多。
所以这藩国教育交流也就提上了日程,而这些江南大儒个个都学贯古今,正是交流的好人选。
最好把那些藩国的百姓都教成跟他们一样最好。
当然这只是朱慈烺这么做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儒家可比道教靠谱多了,相比道教的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