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不能留翰林院的脸。同样的,如果以后有需要帮忙的,也可以回翰林院求助。 几个侍讲还有另外两个大学士都点点头应了,下面的很多官员都是他们自己带的,算是半个师傅。史学明自己也带了几个官员,但一般都交给其他人管了,他基本上是不管什么事的。 想了想,他又说道:“翰林院是个清闲衙门,活少,是非也少。但出去为官就不一样了,外面人心险恶,他们也都没什么经验,刚到任地上保不齐会栽几个跟头。你们都是带过他们的人,走之前多提点几分,传授点为官之道。以后等他们成长起来了,自然也会感谢你们的。” 这个时候要外放的官员们可以说全都是潜力股,在他们走之前多提点提点,说不定就能让他们在为官的时候少走一些弯路。也算是结个善缘,说不准以后等人家发展起来了,也能多一条人脉多个别的选择。 房间里的人听完之后都点头称是,等到人散场出来之后,这些侍讲之类的就开始找官员们挨个谈话了。 这个谈话其实也就是变相的告知他们外放做官的地方和官职。 宋声所在的办公房里,别看大家都安静的坐着在看书写字,实际上没一个人的心是真正安静下来的。 因为刚才侍讲已经过来叫走了一个人,没一会儿那个人回来了,一点垂头丧气的趴在桌子上,问他话他什么也不说。 但他们一猜就知道这要不就是没被选上,要不就是外放的官职跟地方不如意。 宋声是他们办公房里头倒数第一个被叫进去的。 跟他说话的是贺平,贺平是个势利眼,一贯会踩低捧高。先前因为蔡青云的缘故,他甚至还刁难过宋声。 可是后来宋声被皇帝赏识另眼相待,他开始改变了态度,一直到现在,对宋声都十分客气。 但这次叫宋声进来之后,语气不咸不淡的说道:“宋声啊,恭喜恭喜,任职肃昌府通判。这次皇上是对你寄予厚望啊,你这可是你们这一届最高的官了,这是这次的拟任文书,你先看看。虽然肃昌这个地方有些偏,但官职可要比其他人高。相信凭你的才能,要不了两年就能干出一番功绩来的。” 这个话听上去是在夸赞宋声,但从他说出来就是十分别扭,总让人觉得有几分不屑。 好像在说:之前不是在皇上面前挺得脸的吗?还跟刘公公交好,瞅瞅,外放得了个什么官儿?正六品的肃昌府通判,听起来是体面。 可肃昌是个什么地方?出了名的又偏又荒凉,这还不如江南一个富县的县令呢。 本来还以为他能够分个什么知府之类的大官呢,贺平还想着对他得客气一些,好好的打好关系。 可打开文书一看,呵,竟然是肃昌府的通判,这正六品的通判一下子就打了折扣,跟正七品的县令也没什么差别了。看来这皇恩浩荡也没浩荡到哪儿去嘛,到头来还不是不过如此。 宋声这边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下,上面写的是任职六品通判,地方则是比较偏西北一些的肃昌府。 肃昌这个地方他在景朝的地图上见过,也听人说起过这个地方。有些荒僻荒凉,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几乎每一任的官员去任职之后熬不过几年就想办法调职离开了。 其实他心里也有预感,应该不会被外放到什么好地方去。不过外放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也就够了,这次外放也算是达成了他的目标,不论去哪,他都有自信能够把日子过好。 他没把贺平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盯着通判的两个字看了一会儿。 通判,他记得以前在宛平府城的的时候,顾文彬他爹就是宛平府通判。 通判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要跟知府同领府城事务,职责所涉及的地方包括有兵民,钱粮,户口,赋税徭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这个兵民指的是府城里守城巡城的士兵还有城里的老百姓,而钱粮,户口,赋税徭役就比较好理解了。 剩下的这个狱讼审理,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在审判一件案子的时候,需要知府和通判共同审理,通判也有知情权,起到监督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公文,必须要知府跟通判两个人共同签押才能生效。 通判还有权监督本府的官员,比如下面的哪个县的县令知法犯法,他可以直接往上奏报,还可以向朝廷推荐本府优秀的官员。 如果知府贪赃枉法或者草菅人命,做出一些违反本朝律法的行为,通判可以直接奏告朝廷。如果有战事发生,通判还需要负责筹办钱粮,催收钱款等等。 这么一看,通判的职权并不小。 只是肃昌府这个地方有些偏,可以算得上是穷乡僻壤了。不过也正是因为穷乡僻壤,才更有发展的空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