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秦1(3 / 7)

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族和申候里应外合攻破西周都城,即使秦襄公带兵支援也无济于事。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秦人内部阶级分化的最终完成以及秦人社会地位的一步步提高,秦人终于快要迈进阶级社会也就是国家的大门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国)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秦国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与春秋战国时期是同步的。

西周灭亡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阳,成立东周王朝,同时周平王命令把宗周故地赐给秦襄公,秦襄公开始有了一块自己的正式领地,秦国也随之建立了,《史记·秦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这段意思很明确不用翻译都能看懂,周天子意思是自己土地被西戎夺走了,然后把所属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上的土地给了秦襄公当封地,还说只要你能把西戎赶走,那这地就是你的……)

秦人建国可以说经历了百余年的努力,贯穿了一个时代,到了春秋初期刚建国还被周天子画大饼,怎么可能刚开始就以国为氏……

我们都知道秦赵出于嬴姓,但古代以姓别亲疏以氏别贵贱,有氏的更尊贵些,而即使是一个族群,他的姓/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了分支就有概率有新姓/氏,新姓/氏当然也遵循之前说过的姓氏规律。(一个姓算是比较庞大的族群,氏是区别小支的)

时间线再回拉,西周,造父获封赵城,称赵氏,二十三年后,非子获封秦地,为秦氏。这俩就不是一个人。后面被周天子画大饼的也不是造父赵氏那支,被疯狂画大饼的是非子的后代也就是嬴姓秦氏那支。

先秦时期的资料,根本没有涉及到秦国为赵氏。司马迁附会秦国为赵氏,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赵氏比秦氏早了20多年,因为驾车驭马的功劳,从奴隶转正,成为赵城大夫。司马迁完全有理由认为,秦国先祖会附会赵氏,因为他们那时候还是奴隶,而有氏的人地位比较尊贵(有氏≈跨越阶级)。

直到秦非子养马获得功劳,受封于秦地,为西垂大夫,为秦氏。

一个驾车,一个养马……怎么就一支了……

说秦国祖先当奴隶的时候借一下赵氏这个氏吗,也有可能哈,毕竟都姓嬴也确实有亲属关系。

称秦国秦氏为赵氏不能完全站住脚,也不能完全推翻,因为先秦史料没有记录到秦国王室究竟氏秦还是氏赵,只能推断,就连之前提到的国语也只是有个秦仲的称呼。

不过我真的想不到秦人自己有秦地为封地了,为什么还要氏赵,借氏上瘾不还了吗(划掉)。

这就体现出来明确在史书中留下自己氏什么的重要性了,不然死后自己是出名了,改氏别国的国名了。(笑)

总结上方资料,造父和非子两个人就没有父子关系,而后面的秦几代首领传下去可以发现基本都是父传子。

就算真的真的真的退一万步,秦国里姓嬴的想不开氏赵了,那国君呢。

这里再次贴出前面一段内容【以国为氏,原则上,仅限于国君,而宗室、朝臣、国民,是不可以以国为氏,除非国破家亡。国人无氏,国亡之后,以国为氏,表示出身。举个例子,郑庄公。郑庄公自称是郑寤生,而不是姬寤生,这就是不称氏称国。】

至于司马迁有没有可能造谣呢,请看vcr: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意思是指秦始皇的相貎特征为:鼻子是鼻梁塌陷马鞍鼻,眼睛是眼球外突的细长眼,胸部尤如鸷鸟一样突出,说话的声音低沉有力而嘶哑像豺狼。

到了近现代,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进一步解释为:“挚鸟膺,即现代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是马鞍鼻;豺声表明有气管炎。”(秦始皇猝死的原因突然有了(bushi))

但是,在西汉《礼纬》《纬书》和北宋《太平御览》中对秦始皇的形象却是另一番描述,秦始皇是“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据《秦史稿》记载,秦制一尺约等于现在23.1厘米,秦始皇身高八尺六寸,换算一下就是1.98米;胸围七尺,换算1.62米,然后我搜了一下某尺码对照表,发现秦始皇有145n那么大,比def夸张多了,但是男的比女性肩宽也不是很夸张吧……?咳咳…跑题了。我觉得这个数据可能还是有夸张的吧?要不然岂不是双开门大冰箱(一些不敬祖先的念头冒了出来))

也就是说秦始皇是一位嘴巴张开像老虎,两眉之间额头鼓,双眼炯炯放光彩,鼻梁高耸有神气,身高近二米,矫健魁梧、气势凌人的标致大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