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购买,只能自制之外。
这对大赏瓶更主要的技术难点,还在于它们是“百花不露”的粉彩图案。
所谓“百花不露”,也叫“百花不落地”。
这是诞生于清乾隆朝,给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有此名。
“百花图”又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
据清宫档案记载,这种特殊的瓷器是帝王专用赏花应景之瓷。
所以较清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
其烧制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是彩瓷之翘首。
实际上哪怕对于皇家来说,要做百花不露的彩瓷,也是具有功亏一篑可能性的悬乎事儿。
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
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
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
这时一旦有误,全局皆变。
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
还有,彩料配制之多,也堪称众瓷之首。
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
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
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说句大实话,如此的工艺,也只可能出现在工艺繁荣的乾隆朝。谷璶
除了当时瓷艺精进的社会整体环境之外,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
这才能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辉煌。
但就是这样,乾隆朝也没有出现超过太大器型的“百花不露”彩瓷,就因为实在太难做了。
所以作为仿古瓷的高手,挂彩名师刘永清平生最大的夙愿,就是烧出一对尺寸惊人的百花不露彩瓷。
也多亏有宁卫民这样的大财东的支持。
日趋感到精力不济的老爷子,才能赶在自己彻底衰老之前,尝试着超越前人一把。
不用说,这对大赏瓶有关画稿方面的要求,也肯定比刘永清烧的那对大鱼缸高出不少。
最后还是亏得宁卫民,肯以五千元的润笔费,请知名画家祝达年出马,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位大画家,本身也是工美陶瓷系教授,是叶赫民的同事,一个懂陶瓷的大行家。
所以其画稿构思殊为巧妙。
不但符合刘永清的瓷胎尺寸,而且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
但就是这活儿太耗工耗时了,哪怕祝达年带着陶瓷系的好几个高材生一起上手。
也是陆陆续续,精心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对瓶子的画工。
索性随后烧造过程也算顺利。
在刘永清提心吊胆,几乎不离窑口的日夜看守下,这对堪称绝对仅有的彩瓷珍品终于成功出炉。
然而这还不算大功告成呢。
这对大赏瓶烧出来后,虽然让刘永清、祝达年皆为欢喜,万分的庆幸。
但他们也同时感到了设计上有些考虑不周,导致出现了不该有的瑕疵。
这对瓶子好是真好,可就因为器型太大了,美感全靠百花不露的图案来体现,未免显得单调了些。
说白了,有点只可远观,不可近瞧的意思。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开始琢磨着能不能增加点更精致的细节。
琢磨来琢磨去,他们的关注点最后就放在了花卉图案的花蕊上了。
合计出来的意见是,要是能把花蕊变成黄金材质,立体凸起的就好了。
结果就因此想到京城独有的花丝镶嵌技艺。
这种工艺以精细巧妙知名,又被称作金银细工艺。
从诞生开始就是皇家御用工艺,专门为皇家做高端定制金银首饰的工艺。
其精粹不仅在于花丝,为打破金银材料的单调,也在于镶嵌珠宝和点翠增色的妙法。
以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来说,这一顶帽子的精致程度绝对令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它采用了518根金丝,平均直径仅仅0.2毫米。
由巧匠手工编结,薄如细纱,空隙均匀。
金冠上端有龙戏珠的团案,龙身、龙爪皆为单独制成。
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是花丝镶嵌作品的封神之作。
不过唯一让人有些担心的,是不知倒这种工艺能不能应用在瓷器上,好像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于是为这事儿,刘永清和祝大年,约上了宁卫民,仨人一起跑了一趟京城花丝镶嵌厂。
一开始,这厂子的负责人听了也是挠头。
但没想到这厂里还真有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