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逆推出了整个初始版的剧情吗?我真想再补充问一句:你们侦探都这么无聊吗??
当然,听不到我内心吐槽的安室,提到推理就和打开了“主角模式”开关似的滔滔不绝:
“最早让我感觉到有明显修改痕迹的,是违和感。
1,两位魔女。两位魔女的作用非常相似,让主角找到,觐见国王,在最后帮助主角从国王身边逃走。并没有分担太多戏剧性冲突,即使简化成只有一个,国王的谨慎也可以成为剧情冲突的理由。尽管在传统童话中经常会有复数的同作用角色,类似兄弟姐妹的数量,仙女的数量,但在现代创作里已经开始注重登场角色的化繁为简,避开同类型人设了。
2,兄妹的怪病。主角设置为兄妹,可以理解是为营造哥哥奔波的合理性,童话首先需要让儿童理解,因此通常会用人类共有的出发点——家族来进行剧情推动。无论是国王和王子,农夫和儿子,都是让孩子能立刻理解的关系。得病的妹妹促成主角行动,而后由妹妹体现努力的结果,逻辑清晰。然而在这篇故事中,兄妹的怪病是两人共有,他们的心态又是如此一致,这又与第一点的问题相似了。
3,魔法药的设定。既然从头到尾魔法药仅仅是用来引起国王与兄妹的人性冲突,为什么要设置魔法药的详细作用呢?实现愿望的神灯,或是能实现愿望的仙女/魔女,这种程度才是孩子能马上理解的魔法。不如说,能实现愿望的魔女最后感动于兄妹的微小心愿而惩罚任性的国王,才更像是一般意义上的童话。勿论魔法药对于不死的两种解释,更不像是给孩子思考的。
最后是4,魔女的心境变化。魔女既受到国王昭告的吸引,那必然有其贪婪的一面。她们拥有魔法药,却不去使用,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有另一层理由?这样的魔女最后却被两种人性影响,做出了对国王进行惩罚的行为。虽说童话总有多少不合理,但在整个篇幅中都设定巨细的魔女部分忽然出现这样的转折,不得不说是为了让剧情完结把角色当做了工具人。
很抱歉,我知道用看现实系小说的想法去分析童话十分可笑。莓爱里小姐若生气或是拒绝回答我也无话可说,不如说,我觉得这样的反应才比较合理?”
比起生气或是拒绝,我是第一次知道还有人这么分析我写的东西——“……安室先生好认真。”我只能由衷感到佩服,“连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些……”
“没有注意到?”他眉头微皱,依旧敏锐地抓住了我每一句无心之言,“莫非你只是任凭自己喜好随意写下的?”
“也不是……不过,我对安室先生的推理开始好奇了,能不能先告诉我你的想法?”
安室的脸上有一丝不确定,语气也比之前的减弱了些气势:“现在说也许不是时候,这只是我的推测,粗糙的推理而已……”怕不是对自己过度理解的推理失去信心了,我忍不住想摸摸他的脑袋。
然而我忍住了,既然我没有拒绝他的要求,我当然也不希望他拒绝我的。“安室先生,我想听。”这回轮到我来主动靠近他,用这隔着平光镜的双眼,我盯——
同样,也轮到他避开我的视线了。他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但很快就轻松起来,笑容逐渐恢复自信。
“那就请作家小姐听一听我拙劣的想法吧。”他一挑嘴角,清了清嗓子:
“我的推测是,你的初始版中已有这些不合理的设置,你认为它们并没有需要修改的负面成分,便保留到了我们看到的修改版本中。而将不合理点化为合理的是原来的剧情展开:
兄妹俩的确都有怪病,他们找到了两位魔女求药。魔女们没有给他们药,那是因为魔女的药都是为了取悦国王而研制的——也因此,魔女无法擅自服用。
魔女等来了国王的使者,将制作完成的药献上。谨慎的国王需要试药者,让魔女骗来了两兄妹为他试药。两种药都没有成功,兄妹俩因药物的副作用出了某种病变。然而,也不算完全失败。
此刻,魔女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将被怪罪,或是良心不安地认为自己的药是真正的DU药。她们两位,或是其中一位选择放走兄妹并试图医治她们。
而后,魔女是否选择了与国王同归于尽呢?我不这么认为。魔女能够把研究做到这个地步,国王势必不会加罪于她们,而是把两人关在某处催促她们继续研究。魔女并不是随时都有替代品的,但试药的人,可以。
但是,魔女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其中一位自尽了。因此最后国王才不得不追回逃走的兄妹——他们身上有魔法药的痕迹,只要让另一位魔女继续研究他们,假以时日必定能完成国王不老不死的心愿。
兄妹两人在故事最后看到的那抹破晓阳光,不过是他们的梦罢了。——以上,就是我毫无文学细胞的猜想。”
这长篇大论,“毫无文学细胞”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就像是在说“我不是帅哥”一样没说服力。
当然是帅哥的安室稍作停顿调整呼吸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