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内,连天灯火,满地琼瑶。
老人家轻轻开口:“姑娘,买个花灯吧,讨个好彩头。”
伶舟侧身,瞧着老人家已过花甲之年,满头鬓霜,不忍拒绝:“老人家,我并非洛阳人士,烦您帮我挑一只吧。”
“不烦,不烦,姑娘稍等。”老人家佝偻着背,踩着小凳,取下一只墨绿色的花灯。
“愿姑娘四季如意,觅得佳婿,白首不离。”
伶舟接过花灯:“承您吉言。老人家,请问今为正德几年?”
老家擦灯的手一顿,低声回答:“正德二十一年。”
史料记载,正德二十一年,暮春。
上元佳节的第三日,宣昭皇帝因旧伤复发,驾鹤归去。遗诏下令传位养子——沈恪,改年号康定。
伶舟一字一句,紧张道:”老人家,不知陛下今日可会登朱雀门,受万民朝拜?”
“每逢上元节,陛下皆会携太子登朱雀门,姑娘定见得到。”
“多谢。”
万家灯火,月倾辉注。
晦暗的角落,伫立良久的人:“王翁辛苦了。陛下专命我来道一声谢。”
王常侍赶忙:”陛下言重,老奴不敢。只是陛下的身体,太医院.千叮万嘱......”
“今日上元,王翁慎言。”
“老奴多嘴了。”
“公子,时辰差不多了。”
“走吧。”
朱雀门前,人潮如织。
伶舟微喘着气,青丝随意垂落在耳旁,整个人稍显凌乱。低眸间,隐约瞧见花灯内壁似乎有黑色的纹路。
小心托起灯身,烛芯轻晃,修长的手指缓缓沿着灯壁:“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伶舟和哥哥——伶柏,自小随祖父伶晏长大。
兄妹二人尚未出生,相互扶持多年祖母因病离世,祖父伤心至极,茶饭不思。
伶谨和徐枕夫妇二人不忍见祖父一个人孤寂的守着偌大的宅院,二人出生后,将其决定送至祖父身边。听着孩童的欢声笑语,祖父渐渐展颜。
伶,江两家多年故交。江老太太年轻时意外小产,落下病根。二老至今膝下无一子半女,遂将兄妹两个视若己出。年幼时,两人随江奶奶学习书道,一晃二十年已过。
伶舟仔细凝视着两行小字,心中不解:“这墨迹,并非今日提笔所书,反倒是已经有些年头了。”
阁楼外,一干人毕恭毕敬的立于大门两侧。
沈恪站在门口,听着内室清晰的响声,轻轻开口:“陛下,今晚咳了多久?”似乎怕惊扰到什么人。
陈常侍颔首:“回殿下,从昭阳殿至朱雀楼,几乎未停。”
”室内炭火?“
“命人一直烧着。”
“殿下也该劝着陛下........”
“你们都是忠心的。今日上元,陈翁慎言吧。“接过一旁婢女递来的大氅,沈恪抬腿进入内室。
“儿臣恭问陛下,圣体安可否。”
案牍前的人笔下一顿,没有抬头:“朕安,坐。”
“谢陛下。”
“交代你的事情?”
“花灯已在伶舟姑娘手中。”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为沈苑披氅时,沈恪清晰瞧见了花甲之年的父亲已经两鬓斑白,眼窝凹陷。双瞳不似年轻时凌厉,却如一汪寒潭,深不见底,不见悲喜。让人无法靠近,也无人想靠近。
两刻钟,龙涎香燃尽。
沈苑放下紫毫笔,轻抚着案牍上完整《洛神赋》
再蹉跎的岁月,也有属于他的结局。
“陛下,上元节的服饰和铜钱皆已备妥。”
“陈常侍,更衣。”
“墨迹未干,尚不能折,替朕保管妥当。”
“陛下放心,老奴明白。”
以沈苑为首的一干人等,朝着朱雀台走去。
朱雀楼下,万民来朝。
“正月十五,子时已到。新日出升,神灯灭,人灯燃。天官赐福,万民蒙诏,普天同庆。”
天台之上,天使高喊:“陛下及太子至,愿我大晋国都千秋万代,百姓阖家团圆,世世代代,福荫子孙。”朱雀门下人,百姓接连下跪。
唯独一人,手提墨绿色花灯,站在原地,岿然不动。
“你怎么还不跪,不怕砍头。”跪于一旁的姑娘轻拽着伶舟的裙摆,小声的提醒:“对天子不敬,不要命了?”低眸朝着她淡淡一笑,仍旧未动。
伶舟偏爱上百年前洛阳的繁华,却不妨碍她憎恶□□的封建礼教。如果她本生于这个时代,她或许会和一旁下跪的女子一样。可她本不属于大晋,幻如一梦中,自然漠视种种封建教条。
凭栏杆处,星子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