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锣声响彻街道,由此吸引来的百姓排成密不透风的人墙。只见街道尽头行来十余辆囚车,每辆车里都坐着一名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曾立足朝堂指点江山,也曾隐于暗处搅弄风云,如今却换上囚服受尽评头论足。
对于昔日的人上人而言,这是比死还不堪的屈辱。
始作俑者犹嫌不足,吩咐亲兵开道,将他们所行之事、所犯之罪列成告示,大声宣读而出——贪墨公帑、克扣灾款、徇私枉法、草菅人命……随便哪一条都足够贫民之家万劫不复,换做这些大人物,却仿佛沾在华美长袍上的微尘,轻轻拂去便能焕然一新。
很快,民意被激怒,民怨变沸腾,百姓们义愤填膺,甚至用烂菜叶和臭鸡蛋丢向囚车。
临街酒楼,窗扉被推开半边,露出丁承宗若有所思的脸。他晃了晃斟满葡萄美酒的金盏,却不曾往嘴边送,实在是如今京城局势日益险恶,容不得大醉浮生。
“这手段有点眼熟,不像是姓魏的能干出来的,”丁承宗用指腹摩挲着上唇,“是你家殿下出的主意?她不是对姓魏的青眼有加,这才过了多久,就把他架在火上烤了?”
他对面坐着一位文士模样的男人,正是不久前才被止水捞出来的沈沐风:“丁爷此言差矣,从魏相主动发难开始,他就将自己竖成了靶子。”
“至于我家殿下……不过是添了把火。”
丁承宗笼着衣袖,宽大的袍袖里传出甜媚的“喵呜”声。他挪开手掌,袖筒里随即钻出一只雪白的狸奴,身姿矫健地跳上长案,对一道鱼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丁承宗拍开狸奴脑袋,坚决不许它用粉嫩嫩的鼻尖触碰菜肴,口中道:“魏帅是兵法大家,从来谋定后动,不会不明白穷寇莫追的道理,怎么突然转了性?”
旁的不说,青砚如今落入恒王之手,哪怕是为了他的安危考虑,魏暄都不会贸然激进,置故人之子于险境。
那么,靖安侯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走了这样一步险棋?
不需要太多考虑,丁承宗便得出与何菁菁相同的结论:魏帅的身子,怕是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必须尽快找到龙血珠,刻不容缓!”丁承宗将眼下的“当务之急”列成明细,掰着手指数道,“要传信西域,让甄将军做好准备。还要查出青砚那小子的下落……”
说到“青砚”,丁承宗话音顿住,将最后一丝玩世不恭彻底收起:“咱俩查了这么久,只差将京城翻个底朝天,却连那小子一根头发丝都没寻到……”
“以你对恒王的了解,他会将那小子扣在哪?”
沈沐风不爱饮酒,只品着一盏清茶:“恒王貌似清风朗月,实则城府极深、算无遗策。他生母卑微,自己亦受牵连,却能从有名无实的皇子走到今日加封亲王,心机可见一斑。”
“我只能告诉丁爷,这位殿下掌控欲极强,绝不容许身边的人和事超出控制,对长公主殿下是这样,对旁人……亦如是。”
丁承宗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沈先生的意思是,恒王极有可能将人扣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甚至是一伸手就能触碰到的地方?”
“极有可能,”沈沐风谨慎道,“但沈某也无法确定,恒王会将青砚将军具体关押何处,毕竟青砚将军身份特殊,一不留神就会引火上身。即便恒王将他当作要挟魏帅的筹码,也绝不想背上藏匿‘叛逆’的罪名。”
丁承宗有一搭没一搭地抚着猫儿,那狸奴待他却不比魏暄面前温驯,时不时上爪挠一把,丁承宗稍不留神,手背上就留下三道血痕。
“是恒王的势力范围,第一眼看上去又没有直接关联,”他没跟猫儿计较,只顾托腮沉吟,“先生还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
靖安侯府这神来一笔,闹出的动静堪称石破天惊。
不过短短半日,各大世家历年所为已然传遍朝野内外。民怨沸腾自是在所难免,更要命的是,消息传到国子监,不知是哪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振臂一呼,三千太学生自发聚集在丹凤门外跪地请愿,要求政事堂与紫宸殿中的圣人严惩蠹虫,给百姓一个交代,亦还大夏社稷一方朗朗乾坤。
这让政事堂和御史台彻底沦为被动。他们本想上疏弹劾魏暄跋扈僭越、目无君上,以靖安一脉历代传承的忠良之名逼魏暄让步——不管前情为何,也不管下狱世家有罪与否,只要神启帝未曾下旨处置,魏暄此举便是僭越犯上、大逆不道。
奈何有人洞悉了他们的如意算盘,抢先一步落子,用“民意”堵了所有可能发难的口实。
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古之圣贤亲口所言,虽然这句话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眼下却成了魏暄最好的挡箭牌。
“这不是魏相会用的手段,”桓氏别院中,桓昀命人将玄甲亲卫宣读的告示全部搜集回来,一张一张翻阅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十有八九,是长公主的手笔。”
桓昀面前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