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耕耘贞观> 第四百九十一章 抵达幽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一章 抵达幽州(1 / 3)

就在李世民着手搭建军校框架时,李泰已经到了大运河。

因为真正负责调查的是观风使,李泰只是去处理那些有问题的农业学府学员以及调整。

从南到被,李泰一路过来,农业学府的学员出问题虽然算不上触目惊心,但比例也相当大,至少比科举与世家的人出问题的比例更大。

没办法,这两者家里或多或少都是有钱,虽然有钱的人未必是好人,但有钱的人,至少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拥有更强的抵抗力。

至于世家出来的世家子,基本上也很少有贪图这些蝇头小利的。

倒不是他们有多么高尚,而是换了任何一个正常人十二三岁开始就能玩金钱跟女人,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两种东西没有太多兴趣,俗称世家子教育。

但农业学府出来的学子就没这么硬气了,尤其是当他周围的亲人不是那种明事理的人,而很喜欢小偷小摸或者占占小便宜时,农业学府的学子处理起事情来就更难办了。

毕竟这是唐代,只要能生那就是往死里生,有个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是非常正常的。

而亲戚们见到了你当官了,倒也不一定会真的向你直接要好处,而是遇到事就会找你打听打听,然后你也去打听打听。

但官场上有时候,你主动打听某事,某种程度上就是表态,最常见的就是:

“XX是我亲戚,为了避嫌,我退出这次评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下面的人智商正常,就就应该清楚知道接下来怎么去做。

所以,怎么样平衡家庭与职务间关系,尤其是怎么处理亲情与公事之间的关系,对世家,哪怕是庶族地主来说都已经有了一份比较成熟的模式。

但对通过农学社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上来的农业学府学员,对他们来说,一步一个坑,慢慢踩吧。

实际上,这里很多学员犯得错,也不能够说完全是受贿,更多是介于利用自己权利在灰色地带牟利的行为,有时稍微训斥一下,罚俸几个月到几年也就差不多了。

但谁让他们正好撞上讨伐高句丽前期的整风呢?!

正是在这风头上,李泰自己又亲自带队一个人一个人的见面,才让这次事情严重起来。

对李泰来说也没办法,毕竟如果这次整风运动自己虎头蛇尾,那失去这次立规矩的机会,以后自己建立的农业学府体系怕是从根上就会烂掉。

所以李泰从洛阳一路到余杭,又从余杭一路到幽州,都是果断下重手。

自己能够严肃处理就严肃处理,不用严肃处理的也直接把他们踢出官僚的队伍。

毕竟农业学府现在每年毕业的农业学府学员,已经逐渐接近了万人规模,另外这些人出来的水准基本上是职高,再高一点算是专科,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顶多也就是本科水平。

他们是干具体的活的,或者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深入专研,作为外流官这种需要干具体的事项上的官职很适合他们,甚至能协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科目继续专研下去。

但随着他们的职务不断提高,到达七八品,成为县长或者县尉时,需要得就不仅是他们在专业项目上的专业能力。

更需要对于全局视野把控,以及在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对权利与资源的分配。

所以如果他们没有继续成长,那他们也很难继续向上爬了。

而高陵,洛阳,幽州与余杭四大农业学府每年培养了近万的人才,哪怕在李泰的眼中也就是职高水平,但在这个时代来说,那就算不是精英,也是优秀人才。

就好像是当初第一次高考时能考到本科的人才,跟现在大学扩招之后的本科人才,都是本科但两者的平均素质就整个大环境来说是截然不同的。

而大唐的基层官僚体系与流官体系,到底是有限的,每年这么多的人才培养出来,哪怕自己已经尽可能的去想办法进行分流,但官僚依旧是绝大多数农业学府学生的最优选择。

但官僚位置永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顶层如此,底层也一样,真不是想加就能加的。

毕竟官僚本身不是个生产性职业,而是分配性质的职业。

所以每次反腐后,就能腾出很多位置,让人才出现流动。

至少对李泰来说,不需要担心明年学员们毕业了去哪里就业了。

但说实话,现在大唐的人口已逐渐恢复快两千万人口,但每年毕业学员也就一万不到人。

李泰想到这里就忍不住的想捂住自己的脸,这人口比例,自己想推行比较基础的扫盲工作,都会出现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

所以真说起来,还是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啊!

不过就现在来说,想要全民扫盲肯定是比较久远的事,再怎么样,自己也要等到自己登上了皇位再说。

所以,自己现在还是好好思考应该怎么样,收割海洋另一边的高句丽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