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耕耘贞观>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吐谷浑平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吐谷浑平定(1 / 3)

孔雀来得匆匆,回得也是匆匆。

虽然因当初渭河开发的原因,李泰在陇西地区并不是没有根基,至少在秦州与渭州,是有棉花基地的。

只不过因为棉花技术不够先进,同时丝绸之路也还没开发出来,这就让这两处在李泰规划中显得并不是那么起眼。

想搭建起直通河西四郡的商业渠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过有了渭州与胜州作为桥头堡,只要打通兰州,把物资快速送到鄯州这河湟谷地却要轻松的多。

毕竟李泰开发河湟谷地,在河湟谷地自给自足之前,到底需要长安这边运送物资的。

不管怎么样,随着孔雀把这批物资运输到李泰的手中,李泰表示自己阔了。

别得不说,至少一直在开垦土地的将士,发现自己的主食,渐渐从炒面、麦饭、青稞饭,改变成了香喷喷的大白馒头,吃了这东西,将士们干活劲头也开始变得更加精神。

同时,李泰也下发了名额给各个的都长与丁员,每个丁员可以推荐一名自己保的人,成为丁员,另外每名都长则能推荐五名丁员,加入到奉义军中。

倒不是李泰不想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是因为慕容伏允的征召,以及唐军对当地的掠夺,活下来的合适年龄劳动者本来就少。

就更不要说自己给出的名额,让这奉义军的人数都超过了五千名额了。

以当地差不多三万到五万不等的基础人数来说,如果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组织这支建设军队是为了恢复生产的话,那绝对能让当地人口出现断代。

但现在,李泰放出来的这个名额,对当地人来说,还是相当令人动心的。

别得不说,只要跟着唐军开垦田地,不但包吃包住,而且每周回去时,还有粮食与食盐拿回家,对刚经历了战争的百姓来说,就没比这更让他们感到心动了。

毕竟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中,只要有了这个名额,那就算是吃上大唐的公家饭了。

对底层的老百姓,哪怕是异族的老百姓来说,没什么比这更贴心的了。

亚多里回到了家中,家中有母亲,以及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把手中米面和食盐放到母亲手中,让他母亲的眼睛一亮,接过后小心放好。

这里面的米面虽然少,但是对家里人来说,分一分足以撑上好些天了,尤其春天快来了,等到过些日子,也能去寻找些野菜吃吃,至少这难熬的冬天,算熬过来了。

“母亲,大唐给了我名额,阿弟十四岁了,我想让阿弟跟我去干活!”亚多里道。

亚多里的母亲听到亚多里的话,道,“唐军还要人,也都包吃住拿粮食吗?”

“嗯!”亚多里点点头,“唐军说话算话,跟着他们不会饿的!”

“那就让他跟着你吧!”亚多里的母亲点点头道。

事实上,这幕在很多人家中都有出现,这些时间已足以让这些人相信唐军的承诺。

在封建时代,包吃包住就是相当不错的待遇,更不要说还能够把粮食拿回家了。

对当地的百姓,至少现在的百姓来说,这待遇已经足够了。

必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原因,导致当地人口锐减,李泰给出的名额怕是远远不够,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过来问女人可以拉进来吗?还是被拒绝了。

随着这批人跟着李泰的亲卫包吃包住,更领回自家面粉以后,他们干活更加勤奋了。

但很快的,这些干活人发现,跟着他们一起干活的唐人基本上是没有领面粉的,而是领取一种叫做粮票的东西。

一开始还只以为唐人不需要,后来看着唐人进出唐人们开的店铺时都用这粮票支付,尤其各种生活用品都能用这粮票买到,顿时明白了粮票的用法。

而李泰也是时候的提高了他们的每周工资,让一个人每周粮食带回去后能养三个人。

这就让这些人敢于拿出一部分粮食换成粮票,购入李泰通过孔雀运送过来的生活用品。

而李泰倒也没有要剥削他们的意思,相反的,李泰明白,他们手中没有钱粮,那就是会不敢消费,不敢消费那自己便不能在这里建立起足够的商业体系,而没有一个合适的商业体系套牢住他们,那他们怎么跟大唐一心。

简单的说,如果没大唐作保,他们手中的粮票也不过只是废纸一张。

将来若跟吐蕃打起来,他们哪怕是为了保住自己手中财富,那也必须要跟吐蕃去拼命。

当然,这种事情李泰也只是算埋下一根钉子,最重要得,还是让他们去适应使用粮票这种货币,从而强化他们与大唐间的经济联系,这样才能促进文化上的融合。

不过很快刘神威再次找上李泰,这次不是为了采集药材,而是为了在当地建设药园。

下山后,将士们的状况在医疗营细心治疗下多少稳定下来,但这种慢性高原反应,恢复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得是修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