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天,是陈睿的三七日,陈询前去陈睿墓地祭拜,申时末才归,恰好齐斐扬、张晁派出的人也来了崇德馆,带回来一些喜忧参半的消息。
“君父已下旨,令钱光盛主动出击?”陈询讶异得睁大眼眸,难以置信。这与陈睿临终前的预言毫无二致!还有一个消息更令他震惊:皇帝下召令楚王鉴速速返京。
“楚王回京,意欲何为?”陈询声音转而低沉,嗓音也变得哑涩不清。
齐斐扬觉察到他的异样。对陈鉴被召入京也早有预料,外界都在言说楚王到战前督军只是走一个流程,不久会被召回委以重任。前段时期因袁氏之故王贵妃已失宠,皇帝频留流晴宫,宫里宫外的传言又沸起了。
陈询也有耳闻,他一直默不出声,只有齐斐扬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答道:“当时楚王和薛王一起到薛州督军,就有人朝堂上提到召集勤王之师。现在陛下召楚王回京,对外言说是楚王任灵州牧、灵州大都督及右卫大将军,名义上能节制地方府兵。也有人说,非常时期,陛下希望楚王能陪在身边。”
他故意说了最后一句话,陈询听了甚是刺耳,眼眸里的光晦涩若汤,“我想,君父肯定是想等钱光盛那里的战况好转,再派他出征吧。”
陈询看了齐斐扬一眼,突然厌烦他故作冷静,哑笑,“对!九皇子是君父曾想立为太子的人,他也曾亲历过战场,不召他回京还召谁?”又转过话题,“你们说为何会派钱光盛出击?还有一个消息说君父终于有考虑派我为监军,那又意欲为何?”
“在华州、羌州和汶州,已很多叛军消极不求进取了。而那里的叛军预计有十万,当初平贡节度使握有叛军三十万,有三分之一表现出不想再战,陛下以为叛军现在人心不稳,而黄闵韧带领的叛军只驻扎在薛州,亦有叛军思定不前的传言,还有黄闵韧手下几位叛军头领之间产生隔阂。有几位大臣对陛下说叛军占了一块弹丸之地,而薛州城不仅小还城墙不坚固,可见叛军目光短浅,且叛军中出现分歧,可以趁此机会围攻叛军。”
张晁停了一下,继续道,“为了鼓舞士气,现在朝廷有呼声派太子监军,也是循着历来的惯例。钱光盛军报上说,叛军是否内部不稳还不确定,叛军固守薛州也许为了迷惑朝廷。试想滔关外围还有几个州,一向遇郡灭郡、遇州攻州的叛军为何不先攻下周围城池,却守着一个薛州不动?薛州离滔关最近,可以断定叛军意在夺取京城,因此不宜主动出击,应固守滔关消耗其焰气,等到他们内耗得差不多时再迎战。但陛下急于消灭叛军接受了这个建议。至于是不是派太子监军还未明确。”
齐斐扬补充道:“钱将军的计策比较稳妥,倘使这次仓促出击,多半大军一发,万命皆悬。至于陛下想主动出击,怕是做好孤注一掷的准备,毕竟目前被叛军占领的大部分州县是不战而降,陛下忧心京城周围的州县也是这个结果,所以才想趁朝野士气回拢时举京城全部兵力快速歼敌,已达稳定人心的目的。此战凶险,谁去监军谁就被置于危险之境地。”
“我懂斐扬的意思。京城招募的兵士多是些游手好闲之辈,他们太平日子过久了,以为打仗好玩寻个刺激罢了。有人为了讨君父欢心,报喜不报忧,只说人数很多,未提到兵士的质量。谁都知道眼下为凑人数,兵部也未发表看法,只遵从三省的指令去募集。”
陈询忽然无畏地笑起来,神情格外镇定,“于我来说,不上战场是罪过,上战场也许能有转机。倘使能随军出征,我定会与几位将军推心置腹,表明我平叛的意志和决心,为此我更愿意一搏——怕只怕君父会以为我抢功夺权。”
此前他因为与张尚义有过联络,被皇帝猜忌而连累张尚义被贬,若不是叛乱爆发,张尚义还被贬在元州。所以对皇帝想安排他参与此次平叛还持怀疑的态度,毕竟皇帝孤注一掷的做法是为了稳定朝局、提高威望,来化解因为怠政引发的内乱造成的民怨士恨。如果让太子监军,胜利的果实岂不是要分给东宫一半?按皇帝的秉性,这是他最不愿接受的,所以召陈鉴回京意欲为何也很明显。
齐斐扬对陈询的预测持同样的意见,但他有另外一个不确定的猜想,“殿下,属下有个想法,不知该不该讲。”
“但讲无妨。”
“陛下看重皇权不假,可也不要忘记陛下已年近花甲,作为君王最担忧的是皇位的稳固。就算陛下想改立楚王,也只是在承平期,如今不同了,陛下也许想到这一点,既然太子现成的,何不为江山万代永固做打算。”
“齐兄说的有道理。”张晁抚掌赞同,“陛下应该最看重的是,江山千秋万代。”
陈询眼眸微烁。陈鉴回京的马蹄声似乎在耳边响起,如果皇帝召陈鉴回京是想取代自己为太子,那么让他做监军,就是不顾他的生死了,就算不死,他身为太子无任何功劳,将来想在东宫立足更遑论安稳了。如果不顾他的生死,皇帝也算肯定了钱光盛的预测……世人都知道让太子冲陷敌前有多危险……难道君父会用战争作为更易太子的借口?这风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