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哲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所谓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处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守正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我们要不断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第一,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离开传统文明,现代文明既无法生成也难以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正是因为连续性,让我们这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第二,每一种文明的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才能永葆生机活力。这是因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四、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五、如何理解“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第一,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其底气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第二,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
六、当年毛为什么要强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强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