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帮忙写个歌而已,哪那么多戏,他的感情轮得到你们来安排?”
“‘在没有人了解我的城市里,我明白从今以后都要靠自己’这首歌词方若绮写的是自己一个人在大洋彼岸生活的心情吧,好想听她的版本!”
“这不是黎华的主页吗?怎么那么多别家粉?只有我一个人不喜欢方若绮吗?老是带她太下头了……”
“方若绮真的好会,本来对她无感的,被这首歌词打动了,以后也会一起关注。”
“啊啊啊啊啊!!!kswl!红馆若绮会来做嘉宾吗,求同框!!!”
“我要是有方若绮这样的才华就能给男神写歌了[酸]”
……
我点击转发黎华的发布,在输入框里写下:
“这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感谢你将它诠释得如此完美,我永远是你的歌迷[鲜花]”
在这个唱片业低迷的时代,黎华的新专辑销量屡屡攀升,《他在那里》更是一夜之间风靡全国。
我不断地循环播放他的新歌,不知不觉迎来了复活节假期。
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假期,我原本打算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并且在伦敦到处走走,但一直合作的设计公司找我担任一次紧急商务谈判的翻译,需要和整个团队一起去一趟香港。
我被“香港”蛊惑,临时接下了这项工作。
黎华的演唱会这几天高居热搜,诚意满满的舞台设计和编排以及黎华稳健的唱功和帅气的造型翻来覆去不断被刷屏。
我宁愿相信是上天在怂恿我,让我在这种时候不远万里去到他所在的城市。
只有一天收拾行李和准备的时间,在路上和候机室,我抓紧一切时间熟悉材料。
登机前,我思来想去,给黎华发了消息:“我临时接了个翻译工作要来香港,现在正准备登机,到那有时间见面吗?”
信息发出后,心里七上八下,期待得到他的回应,又觉得自己太不矜持。
整个航程我几乎没有合眼,全心投入在工作之中,偶尔还要与团队的同事搭话。
飞机平稳降落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接连收到两条来自黎华的信息:
“后天是演唱会的尾场,想来做嘉宾吗?或者来看看也可以。”
“我很希望你能来。”
心跳瞬间加速,有同事提醒我可以下飞机了,我赶紧站起来赶上大家,心思却全集中在了这两条信息上。
我热爱舞台,享受镁光灯下的感觉。和黎华一起站在台上唱歌的画面,只在梦里才敢憧憬。
可现实不是梦境,没有五光十色的泡沫粉饰,只有流言蜚语无孔不入。
思及此,我回复道:“我来的话会有很多绯闻,不太好。”
但黎华说得胸有成竹:“绯闻我会解决,不用担心。”
我决定——
A. 去做演唱会的嘉宾;
B. 在台下做观众看演唱会;
C. 不去演唱会,在酒店和黎华见面;
D. 不和黎华见面;
E. 其他,请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