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即将被拜为国师的降世仙人,朝野间的普遍意见是不值得反对。 大部分官员,都认为这世上并没有什么仙人,此人或许是侥幸得了化肥丹方的野道士,被皇帝推出来当个变法的傀儡的。 故此,是否反对一个“国师”上位,其实都并不会阻止皇帝的变法。 既然治标不治本,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难道是敲山震虎,打朱棣的脸? 我看你的小脑袋瓜是待在脖子上太久了。 在众人的心事中,大朝会开始了。 今天的议题,其实大家都有所预料,毕竟是过完年回来的第一次大朝会,也是“永乐元年”的第一次重要会议,该讨论的,自然都是关系到大明的大政方针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东西,肯定是不会拿上来耽误大家时间的。 两个皇子都列席参加了,坐在了皇帝的下首。 身穿冕服的朱棣敲了敲龙案,示意百官后说道。 “第一件事,朕过年的时候,感怀太祖,便细细地读了《太祖高皇帝实录》,可惜啊.” 听到这,闻弦而知雅意,董伦老头马上耳朵就不聋了。 董伦颤颤巍巍地出列,以慢镜头一般的动作缓缓拜倒在地,满是白发的皓首,象征性地磕在了大殿的地砖上。 “臣,死罪!” 原因无他,《太祖高皇帝实录》是董伦作为总裁官修的,所以他要负全部责任。 当然了,你要说董伦写错了什么东西,倒也不见得,董伦反而是建文朝难得地劝谏建文帝亲善天家藩王的老臣,这份心意朱棣是记得的.只是董伦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毕竟是在建文朝,对于刚登基的朱棣来说,有些内容肯定是要改一改的。 譬如得增加太祖高皇帝非常喜爱燕王、时常暗示周围的人要燕王继承大统云云,然后再把赞美朱允炆的内容给删掉。 朱棣自然不可能治罪于董伦,那样既无道理,也显得自己太小气,董伦早在去年就上书请求致仕了,朱棣把老头留到现在,不过是让他背完最后一个锅再走。 于是,朱棣很大度地说道:“《太祖高皇帝实录》只是略有瑕疵,重修便是了.不过董侍郎前番上书请求致仕,朕考虑到董侍郎确实年事已高,如今便准了。” 董伦大喜过望,作为洪武时代成功幸存到今天的官员,他这辈子算是在老朱家这里通关了,于是倒是真心实意地磕了几个头,复又颤颤巍巍地归位。 董伦马上就要空出来的位子,自然是有大把人觊觎的,不过据说这个礼部侍郎已经被内定了,内定的也不是旁人,正是被皇帝从诏狱里放出来的原户部右侍郎卓敬。 但皇帝接下来关于第二件事的话语,却马上让这个还不算熟的瓜碎了个稀烂。 朱棣先是说道:“着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为监修,翰林侍读解缙为总裁官,重修《太祖高皇帝实录》。” 文官们看了看百官之首空荡荡的位置,怀念了曹国公一秒钟。 “第二件事,僧录司左善世道衍大师向朕提出还俗,朕念及靖难之功,今日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国公。”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道衍在靖难之役里的角色,跟汉高祖的留侯张良是一样的,此前只是道衍不想还俗,不想接受朱棣赐予的这些封号和赏赐而已。 如今道衍想了,那么国公不过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几个敏锐的聪明人,马上意识到了道衍,哦不,姚广孝此举的用意。 姚广孝放弃了僧人的身份,准备以靖难国公的身份,加入到了变法革新的斗争之中,这样就不会有人拿佛门领袖意图废儒兴佛的身份去攻击他了. 道衍还俗这件事其实没什么,但是随后,朱棣的话语,仿佛是在厕所里扔了一个炮仗,激起无数民粪。 “变法之事特事特办,朕欲成立总裁变法事务衙门,来日以国师姜星火为总裁官,道衍、卓敬为副总裁官,统筹协调变法各项要务” 朱棣话音刚落,大殿之中顿时响起了剩下苍蝇围绕腐物时的那种嗡嗡声,绕梁三息,不绝于耳。 “肃静!” 御史大夫景清此时拢着袖子大声呵斥。 然而却无人听从。 景清似是被逼急了,气的跺了跺脚,不顾规矩地走向朱棣,好像要跟皇帝说些什么。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