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是西汉汉武帝时所置,在函谷关边置县,此处地势平坦开阔,又靠近大河,灌溉极为方便,以为农耕之地,故称弘农。 刘封领兵来到城中,杜预和令狐邵迎接进城,按照以往惯例,城中官员部署大都未曾变动,至少该换了兵力部署和防卫,杜预为军司马,负责兵马调度和降兵改编。 三年过去,在军营中历练的杜预已经成熟了许多,隐有大将之风,果然不愧是名垂青史的人物,看到杜预的时候,刘封便颇为满意。 经过一番禀告,弘农郡留下的官员只有三分之二,倒是让刘封颇为意外,取河东之时,就算没有卫家的支持,官吏辞官的也不超过十人,弘农郡才拿下一半,竟有三十多人辞官而去。 看到刘封皱眉,令狐邵无奈答道:“实不相瞒,弘农郡多数官员,都是杨家举荐,殿下在河东之时,杀了杨珧,俘虏杨骏,这……” “原来如此,”刘封微微点头,他其实隐约也猜到了这一点,“这弘农乃是杨氏策源之地,会不会因此人心不稳?” 这个时代,士族的影响力太大,察举制更是讲究门生关系,文人大多又重名,刘封杀了杨珧,这些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要做出姿态,老师被杀,他们要是还留下来为蜀汉效力,只会身败名裂! “这倒也未必!”令狐邵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抱拳道,“殿下有所不知,弘农虽为杨氏兴亡之地,但数代繁衍,早已派系林立,各支勾心斗角,并非铁板一块。” “哦?”刘封眉毛一挑,不禁想起了被曹操搞死的杨修,摩挲着下巴的胡茬,“不知如今的杨氏,境况如何?” “回殿下,杨氏自丞相杨敞始,至玄孙杨震起其族便大兴,杨公人称关西孔子,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此一脉最为兴旺,其三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公遗风,均官至太尉,人称四世三公,比之汝南袁家不遑多让。” “嗯!”刘封凝目点头,微微思索一阵,言道:“文先公之子杨修因太子之争被曹操所杀,文先公也忠于汉室,与曹操多有不睦,杨骏、杨珧恐非这一脉吧?” “殿下英明!”令狐邵眼中闪过敬佩之色,答道,“杨震共有五子,杨修这一脉乃是三子之后,而杨骏、杨珧则是五子杨奉之后,杨骏如今共有兄弟五人。其次还有长子杨牧这一脉人丁倒也多,只是并无能人出现,故而一直低调,其他二子都是人丁凋零,数代传下,便只有这三脉了。” “想不到家族之事,竟也如此繁杂!”刘封慨然一叹,才明白为何自己在河东之时提起杨彪,想要刺激一下杨骏的爱国之心,却见效甚微,原来是他们虽然同姓杨,却并不彼此团结。 思索至此,忽然想起西晋三杨来,这杨骏和已经杀死的杨珧就是司马家的皇家外戚,还有一人是杨济,这一脉在西晋权倾朝野,但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杨骏一族在司马家的政变中被诛灭,死伤人数近数千人,震慑全国上下,这也是历史上一起特大的政变惨案。。 不过对于杨氏一族,刘封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以及,越国公杨素,另外的便是宋朝忠烈满门的杨家将了。 隋朝距离汉代并不遥远,按照历史发展,杨彪和杨骏这两脉都逐渐凋零,看来隋文帝杨坚应该就是长子杨牧这一脉之后,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其他各脉都是位极人臣,杨牧这一脉干脆改朝换代,当起了一国之君,也不知道是不是吸取了先人的教训,不愿再为人臣子了。 令狐邵见刘封愁眉不展,也叹了口气:“殿下,如今曹家提携重用杨骏这一脉,杨骏兄弟三人皆在朝为官,又死了杨珧,恐难再说服他们了!” 刘封想到历史上着兄弟仨人都不过是因国戚而壮大,不由冷笑道:“我看那杨骏也不过优柔寡断之人,若不是文先公忠于汉帝,与曹家结下仇隙,也轮不到他这一脉兴起。” “殿下所言有理,只是眼下……”令狐邵不敢妄自评断,但眼下弘农郡人心不稳,杨家的影响力太大,也是不容忽视的。 “殿下,此事倒也不算难解!”一旁静听的杜预忽然说道,“杨太尉一脉虽然凋零,但杨修尚有后人留存,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自曹丕篡位之后,也有许多退隐归田之人,只要殿下提携太尉之后,定有人感激慕名而来,比之杨骏这一脉更有影响力。” “不错,这倒是个好主意!”刘封眼睛一亮,拍了一下大腿,看向令狐邵,“我听说杨太尉仅有杨修一子,不知可还有什么后人?” 令狐邵达到:“杨修尚有一子,赋闲在家,至于本事如何……” “且先不管他本事如何了!”刘封摆摆手,对令狐邵吩咐道,“太守大人即可命人去……不,你亲自到府中去请此人来府衙,顺便邀请杨牧这一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