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女生耽美>做幸福的嫡妻> 多事之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多事之秋(3 / 4)

行挟嫌诬陷封疆大吏,监毙要犯。折中列出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谤诽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

皇帝本太不信,但李述等人也曾多次密告张伯行确有刻书之举,又使皇帝不敢全面否定葛礼之言。

拿着两份奏折,皇帝犯起了踌躇,心中只埋怨张鹏翮和赫寿,去了两个多月竟没有一道有点主见的奏章。但是,皇帝对江南科场案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一心要查个水落石出。现在督、抚互相弹劾,且都被卷进案中,如果不采取措施,恐怕越审越乱,想来想去,皇帝决定暂时将张伯行和葛礼都解任,减少干扰,然后严令张鹏翮二人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皇帝明确表示案中不管牵进何人也要彻底究清。而且皇帝还特别指出:“证人李奇和泾县知县陈天立是本案关键,必须要这二人当面对质清楚,查明余下的十五锭金子的下落才是破案关键,两位钦差应对此格外用心。”

圣旨发下十天,仍不见张鹏翮的确实结论。却接连收到江宁织造曲乃实和苏州织造李述的三道密札,报道审案过程中又出了新的波澜。李奇与陈天立对质后,陈天立供认出确实接到了李奇送来的十五锭黄金,但问到交给谁了的时候,他却吞吞吐吐不肯说。就在钦差准备再次拷问之际,陈天立却突然在监中自缢身死,造成了死无对证的局面。

案子越审越复杂,而且江南士子近日又有聚众闹事的趋势,已有人贴出歌颂张伯行德政的歌谣,也有人为葛礼鸣不平,江南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曲乃实和李述都是自己的绝对亲信,他们的奏折是完全可信的。

皇帝简直有点头痛了,他万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如此曲折,同时他对江南民心的不稳也感到忧虑。但他到底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皇帝,从一连串的事件中,他已肯定案情的缘由。而张鹏翮身为钦差,竟然眼睁睁看着要犯自缢,实在是失职!皇帝对张鹏翮已由信任变为怀疑,于是,当天就发下两道圣谕,一道是催张鹏翮、赫寿火速将勘查结果报上来,一道是密令安徽巡抚暗中查访陈天立的死因。

张鹏翮这位素以精干著称的官员也睡不着觉了,他与赫寿再三商议,拟就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葛礼参劾张伯行指使证人,诬陷大臣及私刻书籍诽谤朝政都查无实据,张伯行参劾葛礼受贿出卖举人功名之事也属虚妄。但张伯行心性多疑,无端参劾总督,造成督抚互劾,江南大哗,照律应予革职。”

张伯行知道科场案如此了结,顿时心如火焚,于是他又写了一道奏疏指出:“科场舞弊,名声狼藉,大江南北,众目交注。葛礼仗势受贿卖官,民愤极大,若不按律严惩,江南民心何托?今后秋闱信誉何在?江南吏治本已荒疏,封疆大吏舞弊居然逍遥法外,国家法度岂不是一纸空文?臣身为抚院,不敢不竭忠以尽言,万岁要三思三思再三思。”奏章写罢,张伯行已老泪纵横,他用颤抖的手将奏折封严,命有司官员以八百里加急驰送京都。

皇帝几乎同时接到了四道有关科场案的奏折,第一道是张鹏翮、赫寿的结案折,请将张伯行革职。第二道是安徽巡抚梁世勋,回复调查证人陈天立死因的结果,折中说江南刑狱官员,上自臬司,下至州县提点刑狱,几乎都是葛礼的亲信,消息封闭甚紧,难以确定究系自杀还是灭口。第三道是苏州织造李述的密札,报说张鹏翮二人在拜本后已经起身往福建,但扬州民心未定,纷纷议论卖举人的情弊不曾全然明白。第四道就是张伯行措辞激烈的本章。

四道奏章一对,泾渭已然分明。案情其实并不复杂,却发展到现在这种局面!皇帝见到此种情景,心中顿时燃起了一股怒火,他用力压制自己,定下心来思索再三,决定将张鹏翮的奏折留中,另外再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为钦差,重新审理此案。

但是,新任钦差穆和伦与张廷枢,到扬州后什么也没干,就一头扎进了案卷堆中。这两个人都是老于事故,八面玲珑的京官,当接到皇上的委派令时,就暗暗叫苦,知道摊上了一件简力不讨好的差事。他们很清楚,这件案子怎么断都会惹来麻烦。如果认真察理实情,不但要得罪督抚,还要得罪两位前任钦差。如果草草了结此案,江南民怨不能平息,皇帝也不会答应。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只有在案卷上下工夫,想法补上原卷的破绽,然后再摆出一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公开审讯一批人犯,才能维持住原判,实际上也就是保住了前任钦差的面子。

想好对策,新任钦差穆和伦与张廷枢就开始实施。行辕衙门前一连热闹了十天,一批批人犯,被分别审讯,每天都有审讯告白贴出,钦差审案可谓明察秋毫,执法如山。审案结果,主考左必藩纵容舞弊,被革职查办,副主考赵晋、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受贿出卖功名被判斩立决,程光奎、吴泌、席玕等生员贿买考官,骗取功名,分别拟绞或枷责。总督葛礼与舞弊案无关,但审理不力受到切责,巡抚张伯行无中生有诬劾朝廷重臣,以革职处分。

穆和伦、张廷枢这一步棋确实走得好!

严惩了主考官和吴泌等,为江南士子出了一口气,自然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