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仪王迁府,八月初的时候,何氏便被一袭小轿抬进了崭新的仪王府。
迁府那天惊魄带着惊风惊羽过去给秦仪贺宴了。
外人看来仪王府从内城迁到外城说明帝王已经十分不喜仪王了,但是太子亲自带着弟妹来给仪王贺喜,多多少少还是给那些准备踩高捧低的人敲了敲警钟。
不过虽然皇帝允了秦仪在何氏进府的时候可以小宴宾客,秦仪也给惊风惊羽都下了帖子,但是他们两个并没有去,只派人送去了礼物。
若是惊风惊羽的皇叔们寻常纳侧妃,惊风惊羽自然是连礼物都不用送的,从来都没有说是小辈要给长辈成婚纳妾送礼的道理。
但是秦仪给他们两个下的帖子也不是为了他们两个,主要还是为了向皇帝和皇后示好。
而惊风惊羽送去的礼物更多的是皇后的心思。
这场姻缘虽然是皇后同意的,但是她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那是在明面上同皇帝过不去,这点礼物也不过只是她一个做长嫂的看着幼弟成家的心意罢了。
秦仪自小寄情山水,常年在外,同几位兄长的关系都不甚亲近。
这场喜宴虽然几位亲王都收到了请帖,但是说白了,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婚礼,去了还要惹帝王不快,所以除了秦修之外没有一个亲王到场。
几位长公主中,也只有昌平亲自过来了,其他的都是象征性派人的送了点礼。
便是昌平,作为长姊,也只是观了礼就走了,何氏的面都没有见。
秦仪对此早有预料。
他也是在皇室长大的,也不去感叹世态炎凉,他做出这个决定,本来就是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
若不是皇嫂心软,怜惜他自幼失怙,他便是连今日这略显冷淡的婚宴都求不到。
自此仪王爷在京中的存在感就变的格外的低,有人偶尔想起去探听两句,只得到仪王似乎是带着侧妃长居京郊庄子了。
不过很快也没有人关心这本就不起眼的仪王了,因为翻过年来的三月仲春时节,自皇帝登基起来就一直被有意无意搁置的亲王就藩一事终于有了进展。
皇帝登基十八年,长治三年便将所有的弟弟都封了亲王。
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私下报复,给每位亲王都各自分了封地,让他们享封地的食俸。
但是唯有一点,十八年了,皇帝对亲王就藩一事始终不松口,任由多少大臣在朝堂上各种引经据典极力劝说也丝毫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朝中的一些老臣们陆陆续续的就看清楚了帝王的心意。
那就是在某些事情未解决前,皇帝是不会让他心有忌惮的这些弟弟们离开京城的,这种猜测在最后一个在外的亲王仪王最终也长住长安的时候得到了最大的证实。
谁知道仪王定居长安还不到一年,礼部刚从江浙调任过来的新侍郎在朝堂之上再度提起亲王就藩的事情的时候,以往一向或严厉拒绝或压后不谈的帝王居然说了句:“准,亲王就藩一事礼部五天后便拿个章程出来吧。”
此言一出,莫说当场在殿的几位亲王本人,满朝文武都是心中一阵震惊。
要知道这可是皇帝坚持了十八年的事情,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松了口。
但是自古君心难测,帝王圣谕,文武百官即使心中再震惊也都收拾好了自己的神情,领旨办事。
当日宣政殿皇帝允了亲王就藩一事传出,长安城中权贵人家无一不震惊。
也有些许简在帝心的人似乎是早有预料,但是更多的都是一无所知。
只是都是在名利场中混迹的人物,不管如何震惊,表现的必须得体,帝王面前不敢多言多语,但是私下里如何,则全看各方立场了。
众人都在对皇帝突然放手亲王就藩一事的原因纷纷进行猜测。
要知道这位帝王行事向来有些不同。
先帝无嫡子,他只占长,不说别的,就说先帝哪怕到病逝之前都未立过太子,就知道他这皇位得来的并不容易。
底下年纪相差太大的梵王仪王修王就不说了,至少当年的宣王仁王兆王和奕王,没一个是没争过的。
皇位到手不易,当时皇帝登基的时候其心腹谋臣都在劝他抓紧时间让几位年长的亲王就藩,剩下几个年岁尚小的皇子暂且留在京中,哪怕暂时不封亲王也无妨。
遍读史书,这也是许多帝王即位之时的最优策略,将竞争对手暂时外放,好牢牢的掌控朝堂和京畿势力。
但是皇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自认为在他登基之时剩下的几个弟弟就已经不是他的竞争对手了,朝堂他要兵不血刃的掌控,但是也要将几个弟弟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他自信又自负,并不认为自己会控制不住几个日夜在他眼皮子底下的弟弟。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做到了。
几座亲王府中不知道有多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