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帝登基(1 / 3)

康定二年三月末,皇帝赵祯因平定襄阳之乱,御驾亲征,舟车劳顿殚精竭虑下引发旧疾,药石不灵而驾崩,享年四十四岁。

一代仁君归去,举国悲痛,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讣告传到辽国,辽国新皇耶律洪基握着使臣之手,号啕大哭:“二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四月初,赵祯唯一的皇子赵曦继位,改年号为庆历,追先帝为仁宗皇,所谓“为人君,止于仁”,赵曦给了赵祯最高的君主评价,宋仁宗的一生,终盖棺定论。

尚在翰林学士院的新科状元颜查散,借调入编修院,奉旨起草编撰宋仁宗的一生。才华横溢的颜查散,用他手里的笔,还原了这位千古盛德之君。

后世之人,皆知赵祯乃历史有名的仁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段隐秘黑暗的历史。

开封府衙内,包拯和公孙策相似一笑。

历尽波折,他们终是还了先皇清白,护了人间清明......

王军退兵,阴煞军灭绝,襄阳解围,赵曦给关在秘密地牢里的“皇帝”送了一杯毒酒,让这个带来一切罪孽根源的灵魂永久沉入黑暗,随后对外宣称皇帝因病驾崩。

至于襄阳军,因有皇帝的诏书在前,自然摘掉了所谓的谋反帽子,清清白白。

之后,三军缟素,随赵曦扶“皇帝”灵柩回京。

因颜查散和陈世美之前所做的努力,汴梁朝堂那些了解真相的极少数重臣,不用赵曦做什么,都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隐情,也知赵曦的处理是最恰当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真正的赵祯维护颜面,才能让社稷安稳度过劫难。

“下个月,本府就要离开这开封府衙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包拯微微感叹。

赵曦借陈州和襄阳一事,给他升了官,一个月后将调任监察御史,巡天子脚下百官,纠世间刑狱、肃朝堂风仪......

“碳,咱不是一直陪着你嘛。”公孙策给他递过一杯酒,“你的四大金刚不也都跟着你,一切都没变不是吗?”

包拯和他一碰杯:“弱美人,你果然舍不得我这颗碳!”

赵曦曾私下问过公孙策是否愿意入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乃皇帝的智囊团,专掌机要诏命,在社稷大事给予皇帝意见、参政,看似位卑却权重,乃通往宰执的捷径,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宰执。

公孙策却婉拒了赵曦的好意,他说,他追随包拯习惯了,想继续和他做搭档。赵曦一笑,也不勉强,很干脆地也给他安排到了御史台察院,任监察御史里行,继续和包拯做搭档。

而海州知府的事,则交给了他和包拯去办。这事照样无法公布真相,但赵曦相信,多智近妖的包拯公孙策,有无数种办法在不提及真相前提下,给海州知府平反。

除了他们,在襄阳这事上立了功的所有开封府人都得了相应的嘉赏或者升迁。

公孙策将酒一饮而尽:“好了碳,你自己喝啊,我得回家带儿子去了。”

说完,理也不理包拯,抬腿就走。

“哎哎,”包拯冲他背影叫道,“别走啊,再陪我喝一杯啊。”

公孙策头也不回:“别打扰我老婆孩子热炕头。”

包拯:“........说好的不抛弃我呢!”

公孙策到底还是回了头,笑道:“老包,赶紧去辽国提亲吧。”

辽国皇帝生辰,古琦小公主又跑回辽国了,这颗寂寞的碳,一到下职就抓他陪聊。

包拯咬牙切齿地看着公孙策:“老子一定比你先有两个娃。”

这不是新皇刚上位嘛,很多事情忙不过来,只好等过段时间才请新皇帮他发国书求娶辽国小公主。

包拯正气鼓鼓时,陈世美来了,手里提着两壶酒。

“老包,来,陪我喝酒。”陈世美将一坛酒往包拯面前一放。

已经陪陈世美喝了十八次酒的包拯,浑身一个哆嗦:“老陈,别喝了。”

陈世美压根不理包拯,自己咕噜噜开始喝起来。

包拯揉揉发疼的太阳穴:“要不,把真相告诉她吧。”

陈世美沉默了许久,声音里满是苦涩:“能告诉的话,早告诉了。”

包拯轻叹一声,默默拿起酒:“行吧,陪你喝。”

两人开始对饮,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

看看时间不早了了,包拯看着黏着他不肯走的陈世美,额角隐隐发疼。

“老陈,起来起来,赶紧回去吧,老包我困了。”

陈世美拉住他:“别,别抛弃我啊,喝,继续喝。”

包拯头疼地看着他,想了想,低声道:“王朝又偷了展昭府里的玫瑰,往开封府后院去了。”

刚才还醉醺醺的陈世美,一个弹跳起来,往外就走。

“那个,老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