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他焦虑得手指以难以察觉的幅度微微颤抖,端不稳咖啡杯。
奥斯蒙德将小巧的咖啡杯放回木桌的杯垫上,眼眸半敛,轻声叹了一口气。
对于《多格板箱》的发行上映,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毫不担忧,胜券在握。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自己表现出的那样从容镇定,运筹帷幄。
他在电影电影上映前联系媒体在电视上发表的那些对自己的贬低,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观众的预期,也是为了劝诫自己不要对自己的作品抱有多大的希望,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
他年轻,尽管谙熟此道却缺乏经验,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独自一人撰写了剧本,画了分镜稿,领导摄像组随他心意变焦、拼组镜头,就连电影的选角也是他的一言堂,他随性挑选演员,喜欢就采纳,不喜欢就随意更换。
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联美自始至终没有认可过他的作品。
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高管,通通否定了他。
他憋着一股气想要他们好看,实际上却也没有底气。
要说奥斯蒙德推销电影时受到的否认没有对他造成任何的打击,那完全不可能。
毕竟他也动过两百万将电影版权卖给罗杰·科尔曼的念头。
要说唱衰的媒体没有对他造成任何的影响,那也完全不可能。
他的焦虑不安和颤抖的手就是证据。他无法克制自己去思索最坏的结局。
一无所有也是一种恩赐。
铺天盖地的营销是又一场赌博,又一场自救。
没有人能在电影上映前预见结局,“电影之神”库布里克不行,他也不行,就连被誉为“赌王”的科克里安也如履薄冰。
只是他与他们都不同,他一无所有,没有其它望得见的出路,只能压上最后的筹码进行一场豪赌。
但他赌赢了。
迈克尔·奥维茨推门而入,为垂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的奥斯蒙德带来了好消息:“首周票房!两千一百万!”
奥斯蒙德在这场惊人的交易中能够获得至少60%的高额票房分账,影院最高会抽走30%的票房收入,而米高梅因为前期的判断不足,只能遵守合约,眼睁睁地看着《多格板箱》令人惊叹的票房总收入不断攀升,却只能取走票房收入的5%。
奥斯蒙德勾起唇角,到目前为止,他能够从《多格板箱》上收获的利润,至少也有一千万美刀。
这给了他进行下一场赌博的资本,让他得以在好莱坞残酷的名利场继续苟延残喘。
他抬起手指轻敲着桌面:“海外的发行商差不多也可以联系了。海外票房应该还能赚上不少,你觉得直接把发行权出售还是让海外发行商代理发行,我来收取票房抽成。”
海外的发行抽成一般来说要远高于国内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发行费用,奥维茨建议他还是直接出售海外放行版权,也不需要再等待院线将票房上交,直接就可以获得一笔收益,回笼资金。
等待《多格板箱》在院线下架以后,他还可以将播放权出售给电视台,或者由各大电视台收取一定费用代为播放,他收取扣除费用后赚到的点播费。
这样一来二去又是两笔收入款项,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在海外发行、电视播放的运气。发行商不是傻子,他们同样钟爱院线票房成绩突出的电影。
奥维茨忍不住感慨,凭借着《多格板箱》目前为止傲人的院线成绩,恐怕仅出售海外发行权和电视台播放权就可以赚回将近600万,偿清成本。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成功令人眼红,但很多业内人士依旧认为他运气的成分占了太多。
能够超越《闪灵》的首周票房,一是因为《多格板箱》采用的宣传太过新颖、传播范围太广,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二是演员工会持续罢工,受演员罢工影响,最近的市场上没有几部新电影。院线都是靠着罢工前剪辑完成上线的电影苦苦支撑,好不容易等来一部新片,自然会提供更多的排片,也会有更多的影迷愿意买账。
时机与营销手段,一切都恰巧地刚刚好。这两点最重要的因素造就了神话一般的票房,缺一不可。
但也许是因为这位“神话缔造者”太过年轻,甚至在几个月前才刚刚庆祝了自己成年的生日,以至于更多的眼馋他成绩的人忽略了他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电影本身质量在线,内容足够精彩。
甚至连奥维茨也下意识认同他这位年轻客户的成功源自他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
但纵观所有电影杂志,能够给出《多格板箱》的差评居然只剩下:
“不知缘由地格外吓人。”与部分习惯给出差评的或者年纪稍大欣赏不来的影评人挽尊似的照搬的奥斯蒙德贬低自己的那套说辞“导演太过年轻经验不足。”。
再或者就是离奇的“看不懂电影里的是什么鬼。”“血腥场面太多让人恶心。”“丑化父亲的角色与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