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个新兴帝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之一,陶东来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继承事业,在海汉官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以他的地位,自然可以为儿女提供一个远高于普通人的起点,但自己终有一天会功成身退,到那时候他们是否能在官场上站得住脚,那多半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了。
在陶东来眼中,大儿子陶弘方遗传了自己身上的绝大部分优点,处事沉稳、心思缜密、有大局观……而最明显的短板就是阅历不足,哪怕他已经在商务部待了快五年,但尚未真正去接触到海南岛之外的世界,对于外部环境的认识仍停留在纸面上,这在陶东来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将陶弘方派到杭州去公干,不仅可以让他增长阅历见识,同时也能锻炼其在陌生环境下的工作能力。陶东来倒也没指望他能像一名老练的情报官员那样去完成秘密任务,而是希望借由“派遣陶弘方到杭州”这个信号,让浙江那边上上下下的相关人员能有所收敛,不要把吃相搞得太难看。
而陶弘方提出的问题,也提醒了陶东来,像这种让儿女到地方上刷资历的任务,倒也不妨再多作些安排,免得陶弘方去到当地之后势单力孤,连个能互相照应的人都没有。
陶东来打发走儿子,便拿了纸笔,另行又起草了几份调令。
翌日,陶弘方刚开始工作不久,便接到了来自施耐德办公室的调令,遣派他前往杭州,核查商务部下属商贸机构的运转状况。相关的手续和介绍信都已经办妥,即日出发,并且还专门安排了一艘公务船送他。
陶弘方只能暗叹一声自家老爷子说话果然好使,昨晚才跟自己谈了话,今天一早就已经敲定了安排。当然更有可能的是陶东来早就跟施耐德沟通过了,提前就把该办的手续都办好了。
既然调令已经下来,陶弘方也就没必要再耽搁了,交接完手上的工作之后,便回家收拾行李了。
陶弘方收拾好行李,然后去向母亲作别。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各自上班上学,此时都不在家中,也就没办法当面道别了。
至于父亲那边,陶弘方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被告知陶东来外出视察工作,当下也只能悻悻作罢了。他从小就习惯了父亲繁忙的日程安排,有时候甚至会连续外出数月,父子俩来不及当面道别也是常态了。
陶东来一向不喜欢出行时前呼后拥的排场,这样的习惯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女。陶弘方往常离开三亚到岛上其他市县办事,一般也只带一名随从,这次出远门也仍是没有例外。
这个名叫阿蓬的随从是海南本地的黎人,年纪比陶弘方还稍大几岁,他的父辈就是第一批为海汉工作的黎人。
阿蓬的父亲在陶东来家里当差,阿蓬也是自小便在陶家长大,虽说只是下人身份,但因为有幸被选为陶弘方的书童伴读,所以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要远高于普通的黎人。
陶东来有心把阿蓬培养成儿子的亲随,所以在阿蓬成年后,还把他送去当了两年兵,学习一些实用的军事技能。
当兵回来之后,阿蓬就在陶弘方身边担当起了亲随兼护卫的身份。陶东来还给阿蓬在安保部门挂了个职,让他可以合法持有和使用武器。而阿蓬在民政部门所登记的身份,也由此变为了陶阿蓬,妥妥地成了陶家家臣。
对于跟随陶弘方出远门这件事,阿蓬表现得很淡定,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便是要跟在陶弘方身边,伺候他,保护他,听从他的指令。陶弘方要去杭州,他自然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同乘车到了胜利港,然后循着调令公文中的指示,前往十三号码头登船。
此时这艘船还在补给饮用水和食物,陶弘方和阿蓬便在码头上等待。不过船长告诉陶弘方,这艘船的乘客不止他们二人,所以还要等人到齐之后才能出发。
这种情况倒并不奇怪,公务船的条件比普通商船要好得多,但数量却不多,即便是财大气粗的商务部,每个月能安排的从三亚出发的公务船班次顶多也就三五艘罢了。既然是稀缺资源,那自然要充分利用,所以有时候商务部派出的公务船也会搭乘其他部门的官员。
陶弘方虽然身份超然,但他现在的官方身份毕竟只是一名外派巡视员,还远远享受不了一人一船的待遇,能搭公务船去杭州就算是施耐德给他的特殊照顾了。
这艘公务船的排水量在五百吨左右,船上至少有十到十五个客舱,顺路多拉几个人分摊一下运输成本也很合理。
陶弘方坐在行李箱上等了一阵,倒是陆陆续续等来了几个熟人。
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是国防部联合参谋部的少校哈建义,比陶弘方大一岁,他父亲便是海汉军骑兵部队创始者哈鲁恭,如今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虽然他老爹1637年去了马尼拉之后就在当地定居,近些年很少再回三亚,但哈建义却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来三亚,就读于鹿回头陆军学院,师从颜楚杰,算是根正苗红的穿二代,在军中的升迁速度也是极快,被视作未来接管海汉兵权的人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