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2章
在场只有陶东来三人自己清楚,现阶段海汉根本没有能力在辽东集结五万作战部队。事实上目前海汉军的总兵力都远远没有五万人,就算集结全国的部队运到辽东,也根本达不到王汤姆所吹嘘的程度。更何况要将这么多的部队运到北方打仗,所需动用的物资和运力对海汉来说也都难以承受。
但尽管只是纸上谈兵的伎俩,实际的效果却非常不错,尚可喜的态度明显比先前软化了许多,毕竟他也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很清楚五万海汉军出现在辽东会意味着什么。哪怕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高,他也不敢拿满清的国家安全来做赌注。
海汉在这次谈判中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军事实力,而是对情报信息的掌控力。满清在辽东方向的出海通道基本上被海汉完全封锁,很难搜集到对手详细的军事情报,也无从判断海汉是否能完成王汤姆所说的军事部署。而海汉却可以根据史料和各种情报,大致判断出满清在当前这个阶段的军事实力,然后勾划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来对满清形成威慑。
当然了,这样的威慑力是以海汉军历年来与清军交手的战绩为基础,否则别说五万海汉军,就算兵力再翻上一倍,也不见得能吓住满清。要是换作朝鲜的金尚宪来吹这个牛皮,那尚可喜大概只会将其当做笑话看待了,说不定还会故意再激他几句,以此作为下一次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的借口。
杨嗣昌同样也拿不准海汉到底是吓唬满清,还是真打算借机开战,但他知道如果大明不配合出兵,那海汉想搞定满清也并非易事,站在大明的立场上,或许驱虎吞狼,设法让这两国拼个你死我活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不过当下大明最迫切的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之机,杨嗣昌只有尽力配合海汉的策略,才能迫使满清让步达成和解。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在旁边帮腔,表示大明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如果这次在金州的会谈无法达成协议,那么大明将会倾举国之力来与满清进行决战。
“如果三十万兵力不够,那就再增兵,直到能击溃清军为止!我大明幅员辽阔,拥有百万雄兵,难道还耗不过你们!”杨嗣昌虽是主和派,但撂狠话也是一把好手,声色俱厉的模样,让人丝毫不会对其立场起疑心。
大明的军事实力如何,其实尚可喜还是比较了解的,论兵力的确不少,论战力就马马虎虎了,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卫所军的战斗力跟民团无异,并不能作为正规军来看待。但如果大明真的狠下心来,就跟满清硬怼国力,那满清的确占不到什么便宜,更何况还有海汉军在旁边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出手。
尚可喜此行的任务是议和,但如果和解条件超出了他所得到的授权范围,那他也没法在金州拍板决定。所以在这天中午结束会谈的时候,他便主动向陶东来提出,要求暂停谈判几日,让他能有充足的时间向后方请示,然后再对另外三国作出最终答复。
不答应条件就立刻开打,海汉的强硬态度已经没有给满清留下什么回转余地,让尚可喜请示后方,也不会改变这样的局面。但陶东来还是很大方地答应了尚可喜的要求,表示可以给他留出十日时间作出答复。即便沈阳距离金州有七百多里路程,但十天时间也足够信使跑个来回了。
当然了,陶东来如此大方,除了料定满清已经没有其他底牌,还有便是给海汉军留出时间,趁着停止谈判的这些日子,进一步向满清施压。
杨嗣昌则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至少到目前为止,海汉还没有任何要背叛大明的征兆,并未出现他来时所担心的海汉和满清同流合污的局面。不过他还是连夜撰写奏折,说明目前的谈判进展,差人乘船渡海送回京城,他相信这样的消息也会让紫禁城里焦急等待的崇祯皇帝有一个好心情。
不过杨嗣昌没想到海汉虽然同意了暂停谈判,但却没有停下相关的行动。翌日,陶东来便再次向他发出邀请,一同出海巡视。至于巡视对象是什么,陶东来却没有主动提及,只是让他不可携带太多随从,需控制在三人以内。
杨嗣昌其实大致也能猜到几分,心知这多半是海汉人想要炫耀武力,都说海汉海军天下无敌,正好趁这机会去看看倒也无妨。
从南关岭大营乘专车到了位于大连湾内的某处码头,然后在陶东来的陪同下登上了停靠在岸边的一艘大船。杨嗣昌毫不意外地发现,朝鲜使臣金尚宪也在船上。不过让他略感失望的是,这艘船却并非战舰,而是陶东来的私人座船。
“因为要出海好几天,战舰上的居住条件不太舒适,担心各位住得不舒服,所以安排各位搭乘这艘船。”陶东来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原因。
不过杨嗣昌不太相信这个理由,他认为这样的安排应该只是为了防备战船上的各种先进技术外泄而已。而金尚宪早就已经搭乘过海汉战船,对于这样的安排自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感谢陶东来考虑周全。
直到解缆升帆之后,杨嗣昌才注意到与这艘船一同出海的还有停泊在附近海岸的二十余艘战船,这可不是寻常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