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明朝大昏君> 第405章 换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5章 换代(1 / 4)

嘉靖八年年末,朱厚熜登基第九个年头。

朝廷很忙。

战后的处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统计战功,要提拔他们。而有些武将要封爵,但如何封爵,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是要封侯,还是要封伯爵,都有不同的看法。

除了武将之外,还有就是那些此战立功的文官。

如大同巡抚、宣府巡抚,以及宣大总督,都立了功劳。然后是谋划这一战的杨一清他们,还有兵部、户部这些部门的功劳,都要统计。

这不是小事情。

因为这不是简单统计功劳,到了后面甚至是一种博弈。

如此大战,如此旷世功劳,所有人都想要分一杯羹。各派势力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个官员之间,都在争夺这个功劳。因为某些官员,加上这一次的功劳,就可以更上一层楼。但任何一名官员上位,都会影响朝廷原来的平衡。所以这不是小事情。

加上又是年末,本来就是最忙活的事情。

事情堆积在一起,朝廷上上下下丝毫没有休息的时间。

就连朱厚熜这个皇帝,都不能好好休息。

因为最后的拍板需要朱厚熜。

朱厚熜也不敢有丝毫大意。本来这是一次大胜仗,一次大好事。可是一旦善后不好,反而会造成朝廷内部矛盾。不过到了年末之后,让朱厚熜头疼的事情,不仅仅是这些事情。

一些明武宗时期的老臣,年纪越来越大。不少老臣身体情况不好,需要陆陆续续的离开朝廷。不过离开的不是真的年龄很大的,反而是王瓒和汪俊两个内阁阁臣。

他们主要问题就是身体不好。

特别是王瓒。

他其实是真的不想走,还想要留在朝廷。虽然皇帝阻止他进一步的打算。但王瓒在内阁的地位还是很稳固,皇帝对于王瓒依旧是很信任。好不容易爬到了内阁阁臣的位置,可以直接参与朝廷政策的制定,可谓是位极人臣。一般到了内阁阁臣的位置,除非是迫不得已,那么很少有人会自己选择离开。看看杨一清都七十五岁了,还在内阁挺着,王瓒还不到七十岁,当然是不愿意离开。现在的朝廷也没有太严重的政治风波,因此内阁阁臣是很少因为政治原因离开的。可是王瓒的身体已经是顶不住了。

王宪现在正常上班,正常处理政务,都已经是非常勉强。有一半时间都要躺在床上,每天都已经是离不开药物。

死亡越来越近。

王瓒感觉到了这种情况。

王瓒明白,现在的自己如果继续硬挺下去,那么身体根本就受不了。

因此王瓒只能是选择致仕。和王瓒致仕差不多的时间段,汪俊也是选择致仕。汪俊的情况和王瓒差不多,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工作。

要不是因为这一次大战,王瓒也好、汪俊也好,都早就离开了内阁。实在是因为这段时间很忙,他们也不好致仕。现在大战结束,他们该拿到的荣誉也能够拿到。因此虽然很是舍不得,但也只能是选择致仕。

其实在朝廷六十五岁左右开始致仕的官员很多,甚至应该说进入六十岁之后,就会有官员陆陆续续致仕。能够跟杨一清一样,快七十五岁还能够活蹦乱跳的官员,毕竟是少之又少。这个年代就算你的生活条件很好,但过了六十身体都非常不好。六十岁几乎是很多人的分界线。

六十岁之前和六十岁之后,完全是两种情况。

王瓒和汪俊都是如此。

六十岁之后,身体情况是继续下降。

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太多的遗憾。

毕竟他们担任内阁阁臣的时候,有了蓟州大捷、宣府大捷、大同大捷。这样青史留名的大捷,虽然他们不是直接策划者、直接指挥者,但作为内阁阁臣肯定是有功劳的。

且朱厚熜也不是吝啬的。

离开之前给他们加封一些虚衔,让他们风风光光的离开朝廷,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他们致仕,朝廷就要选择新的内阁阁臣。在目前的朝廷,有资格入阁的还真不少。大九卿资历都不差,入阁其实都没有问题。当然最有资格的肯定是协办大学士,因为协办大学士本身就是内阁阁臣的候选人。只要是内阁阁臣的空缺出来,第一个补上的必然是协办大学士。

因此第一个选择的就是协办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的李时。

接着入阁的,就是工部尚书赵璜。这个选择也没有多少异议,因为目前大九卿当中,资历最深的就是工部尚书赵璜和吏部尚书高友玑。高友玑是吏部尚书,是制约内阁最重要的一环。

而且高友玑正在进行吏部改革。

推行“考成法”。

比当一般的内阁阁臣重要多了。所以朱厚熜最终选择的是工部尚书赵璜。

等李时和赵璜入阁之后,选择礼部尚书贾咏为内阁协办大学士。

这样出来了一些重要位置。就像是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