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的青壮紧赶慢赶地养了几日身子,终于等来了服劳役的调令。
正逢倒春寒,杜盈秋又给山二郎加紧赶制了两身厚衣服,外层的料子耐磨,里面夹了厚厚的木棉,关节处还另备了护膝,中途不能回家,只能什么都带一些。
因杜盈秋绣活儿好,金氏还托她给山大郎也备了一副,两兄弟的干粮则由金氏全包了。
山桃则给大伯和自家爹备了精心缝制的小药包,里头的东西大都是她上山采了炮制的,写信问了师父后才备的,多是驱寒之物,还有些止血的以防万一,虽只是单一的药材但也聊胜于无。
“别担心,大家伙儿这么多人一起呢,而且去的是大河村,舅舅他们还能帮衬着些。”山二郎头回离开家这么久,却不想母女俩太过担忧,故作轻松宽慰几句,又叮嘱山桃他不在的时候也要好好带着三柱学习功课。
刚想来跟二叔贴贴抱抱的三柱一听这话把手耷拉了下去,他现在对大鹅的兴趣已经锐减了。
山大郎则拍了拍大柱的肩膀,“爹和二叔不在家,你就是家里唯一顶事的男子汉了,多长点心眼知道不?”
大柱点了点头,拍胸脯道:“爹你放心吧,地里的活儿我熟着呢。”
送别终有时,好在这回的地方不算远,走路也只需几个时辰,一行人背着家里准备的包裹,在衙役的带领下出发了。
走在队尾的衙役临走前还给了山桃一封信,是高小姐送来的,说家里来了一位手艺好的厨娘,请山桃有空去县令府吃点心。
捏着信件,山桃却没有什么游玩的心思,看着长长的队伍久久没有回神。
虽山二郎不在家,但山桃依旧按照之前的日程行事,早起先练枪,再把三柱从被窝里拖出来带到书房读书,过了午饭去山上寻草药。
原本以为杜氏不会让山春花再跟着她上山,但杜氏见着山春花能带回来些野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是骂没少一句。
劳役发起的第三日,姑侄两人提前下了山,只因今年的春雨提前了。
淅淅沥沥的雨不像往年春日时的细密,一下就是一天一夜,断断续续却不见停。
“娘,我想去看看爹和大伯,下雨了他们还疏通河道,肯定更难受。”被杜盈秋用帕子绞头发的山桃仰着头说道。
窗外的雨声不断,杜盈秋心也有些难安,“娘跟你一块儿去,我先收拾些东西,你去问问大嫂还有你干娘,有没有什么要一并带去的。”
娘俩兵分两路,金氏虽也记挂山大郎,家里的大小事却也离不开手,孙叔媳妇那更是还要带着猫儿,两人都各自备了一些东西让母女俩拖带给自家男人。
趁着雨势小些了,母女俩穿上蓑衣打着油纸伞往大河村赶,路湿滑泥泞,到大河村的时候都快赶上晚食了。
听到敲门声,王家大舅奶奶来开门,惊讶不已,“你娘俩咋这时候来了,雨这么大,快进来。”
被两个舅奶奶招呼着进了里屋,又是热水又是烤火,很快身上就暖和了过来。
“舅奶奶,我跟娘不放心大伯和爹,想来看看他们。”山桃喝了口热水缓了缓气,“舅爷爷他们呢?”
“去铺上了。说起来,你爹给的那法子还真不错,阉了的公猪味小了不少,腊肉也卖得好,今日铺子里忙,他们去帮手了。”
听说母女俩担心,舅奶奶也没多留她们娘俩,只让人今夜留着过夜。
步至河道,原本冬季干涸的河道,被今日的雨润了些,但还没续上水,此时反而是最好疏通的时候。
一眼望去,乌泱泱的人埋头在河道里,或挖或背,并未因雨势歇息,反而被加了工时,河道旁的棚子下站着两个戍守的衙役,不时吼一句偷懒歇息的人。
母女俩刚走近,眼尖的衙役就过来了,“你俩干什么的......你是高小姐送信的那个?”
恰巧负责这段的是帮高小姐传信的,山桃立刻上前借了势,“对,是我。今日下雨,我想看看我爹和亲戚,劳烦大哥您通融通融。”
杜盈秋则塞了些铜板,那人收了钱又念着这家和县令千金又故,便松快地准许了,“去吧,别耽误他们赶工,不能耽搁太久。”
这么一片人,还真不好找,还是孙叔眼尖,先发现了两人,扬手招呼道:“四丫,我们在这儿!”
看见妻女赶来的山二郎又惊又喜,“你俩咋来了,这雨天路多难走,别淋着风寒了!”
“这才三天,怎么就瞧着瘦了呢......”杜盈秋一见山二郎的脸就忍不住红了眼眶,披着蓑衣看不着身上,只看那双手,已经磨出了血泡。
孙叔跟山大郎两个看着山二郎手足无措的样子,帮着说话,“他这是以前没怎么用过农具,你看我俩,有茧子就不会痛了。这不能上药,就得磨出茧子才行。”
山桃拿出掺了生姜和蜂蜜的水囊,刚刚在舅奶奶家里热的,此时还冒着热气儿,“爹,大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