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第16章 第 16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第 16 章(1 / 2)

万琉哈氏还真不知道如今有没彩色玻璃,再就是也不清楚该问谁。

康熙日理万机,她特地去问这个也不合适。

但是谁会知道这个事,万琉哈氏就摸不着头脑了。

她想了一晚上,还是金桂见自家主子有点愁眉不展的模样,忍不住关心问了问,得知万琉哈氏想知道如今有没彩色玻璃,就答道:“娘娘可以让小金子或者小银子去内务府问一问的。”

万琉哈氏想想也是,如今内务府是包揽了宫内大部分的需求。

衣食住行之外,烧玻璃的窑也归内务府的广储司。

正好月莹和文雪都是广储司出来的,万琉哈氏就把两人叫过来问了问。

但是她们只知道烧瓷的窑,对玻璃就不太清楚了。

文雪在广储司呆得年份比较久,认识的人也多一些,她自告奋勇回去打听一二。

她跑了一趟,万琉哈氏还给了打听消息的资金,有钱使得鬼推磨,文雪很快就打听到了。

“娘娘,广储司的窑事烧瓷的,偶尔会烧玻璃,却不怎么多,听闻极为费劲。”

说是费劲,其实就是费时费力还费钱。

如今正打仗,国库吃紧,内务府也不敢大量烧制这种烧钱的玩意儿。

文雪担心万琉哈氏贸然让内务府烧这个,被康熙知道后极为不妥,所以小心翼翼问道:“娘娘若是想要烧玻璃的话,只怕要先请示皇上才是。”

“……请示朕什么?”

冷不丁门口有人说话,吓得文雪猛地起身下意识行礼。

万琉哈氏奇怪外边的两个小太监怎么没进来通报,不过也可能是被康熙给制止了。

发现他很喜欢悄悄进来,吓自己一跳,这位平日浑身气势的帝王难得的孩子气。

她转过身来给康熙行礼,看了外边守着的小金子在李德全后边耷拉着脑袋,显然是真的给拦下来了,于是笑着解释道:“我下午看书,忽然想到阿玛藏书阁的书放久了会泛黄,哪怕用锦盒装着也是,就琢磨着用玻璃盒子来装,会不会好一些。”

康熙下午听李德全提起,万琉哈氏让身边的宫女文雪去内务府打听了烧制玻璃的事。

索性他今天跟李光地见面后商议得差不多了,于是溜溜达达来了重华宫,进来的时候拦下想要通传的两个小太监,径直进了来。

万琉哈氏还是跟往常一样不慌不忙的样子,康熙只觉得有趣极了,就点头道:“嗯,朕听闻你去内务府问了烧制玻璃的事,若是真能把孤本保存得好一些,用玻璃盒子也无妨。”

她就知道康熙也是爱书的,有些年份久了的书,哪怕小心翼翼保存,依旧会开始泛黄和发霉。

时不时拿出来晒书,或者让人誊抄,平日只用誊抄本,少动孤本,仍旧放不久,实在叫人头疼。

如果真能保存得好一些,费些事也无妨。

毕竟比起玻璃,这些孤本自然更贵重一些。

万琉哈氏又比划道:“书本偶尔晒晒还好,若是一直见光也容易泛黄,平日透明的玻璃也不行,得用有颜色的,暗一些能挡光的为好。”

如今烧制玻璃用的是石英砂,石英砂的熔点高,需要借用助溶剂就是硝酸钠,也就是日常里会用上的面碱。

融成水玻璃,再添上碳酸钙,跟石英砂和硝酸钠融合在一起,就会得到普通的玻璃。

当然因为里头有铁离子的关系,出来的玻璃不是全透明,而是绿色的。

所以说如果换不同的金属剂融进去,那么玻璃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

但是现在的工具和化学剂太有限,要彻底分离金属离子有点难,却也不是做不到。

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琉哈氏只能想想更原始的办法。

她皱着眉头十分苦恼的样子,康熙一问,听说万琉哈氏正琢磨玻璃要怎么变化颜色,他不由稀奇道:“朕见过西洋人送来的玻璃,确实不止有绿色。”

最漂亮的当属西洋人在教堂做的彩色玻璃,有着漂亮的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南怀仁最近带上一小块教堂的玻璃,跟康熙见面的时候谈过想要在京城建一座玻璃工坊。

那块玻璃确实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叫康熙有些心动了。

不过如今征战尚未结束,他也没心思弄这个,没想到万琉哈氏倒是打算弄一弄了。

“你喜欢的话,让南怀仁把他那块玻璃送进宫里来,给你瞧一瞧。”

南怀仁既然带了玻璃来,哪怕再宝贝也是打算给康熙看的,如今康熙又想看了,他自然没有拒绝的份儿。

李德全很快交代侍卫出宫去南怀仁那边取,再三叮嘱要小心点,毕竟玻璃易碎。

康熙那么喜欢那块彩色玻璃,还只有这么一块,要是碎了,皇帝大发雷霆,他们全都得倒霉。

南怀仁住得不远,但是侍卫不敢走快一步,可谓慢吞吞挪回宫里来。

万琉哈氏干等着,也不能跟康熙大眼瞪小眼,只得请他坐下弄点热茶,另外晚膳的时辰也差不多了,总不能把人赶走,还得招呼康熙一起用膳。

金桂已经让小金子去御膳房跑腿说一声,皇上的晚膳就用在重华宫的,就不必李德全另外派人去说了。

李德全心里暗暗点头,这宫女还是颇为周到的。

屋里的康熙看了眼桌上的书,有点惊讶。

他让翰林院把最多人借阅的书整理一番送来重华宫,里面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书。

没想到万琉哈氏只看了一本游记,就开始看这枯燥乏味的算数之书了?

康熙回想了一下,翰林院借阅最多的是各种诗词歌赋的孤本,这算数太生僻难懂,那些臣子借了也未必能看懂。

但是他们知道康熙对算数之事十分上心,哪怕官员们没几个能看懂,说什么都要借回去。

至于看了几页,看懂了多少,那就是另外一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