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愣了片刻,没听懂诸葛亮这话的含义,诸葛亮笑道:“这几日,收到了一共一千二百一十三封书信、奏札,其中不乏各地民情,有的是官吏上奏,有的是白丁托人来呈,还有各地衙署的重大官司,所察人文风貌等,还有官员举荐的当地贤才及其所写策论,于是收到之后分轻重缓急,分放于桉牍。”
“这是今日要处理的政务,这边是在七日之内要处理的,而那些便是送来举荐的奏札,”随着诸葛亮的手指过去,杨修看到了更多如山状奏札,堆得比他还要高,这些东西光是看都要花一天,为什么要亲自看呢?
那些举荐的,以往若是送来基本上都是扔掉的,哪有官吏会亲自去看这些无聊的举荐之信,真要用人不都是用自己信任之人,或者说心中早有人选。
诸葛亮当即接着苦笑道:“君侯曾经说过,以往士族的做法颇为无德,损人品……别人送来的举荐书信,求征入仕,基本上是拿到直接扔进了废料堆里蒙尘,可这时候人家求举荐的人,却还在眼巴巴的等着,或许一家人谋生之出路在于此,或许是寒门终日之志在于此,又或者有贤才雅士在其中,若是看也不看通通扔弃,便是自损阴德,以后要遭报应的。”
杨修听了这话心里马上就灵敏的反应了过来,这家伙不会是猜得到我心里想什么吧?
而且言辞之中,好像在骂人。
他虽然没有一句说的是我,可我却觉得内心无比刺痛。
“七日之后,尚且还好,至少还有时日来稍作休息。”
杨修最终叹了口气,算是认命了,不认命也没办法,谁叫自己还是主动请缨特意来跟随徐臻理政,目的是有所学呢?
“哪有!”诸葛亮听完这话顿时就风轻云澹的笑了起来,那眼神好像在讥讽杨修无知年轻,不懂君侯是个真正的理政牲口,道:“以我师父的性格,这一堆七日的奏札他必定要赶在明日完成,而且是越饱满越好。”
“杨主簿,你且想想,等君侯批阅完了奏札送入宫中给陛下,又理完了各地政事复其命令,再看完了这些士子所求的举荐信,回复其人或勉励,或举荐,或任用……新的一批奏札估计又要从各地送来了。”
“啊?”
杨修发出了短促的疑问声。
为什么要这样……
“而且,我师父以理政为乐,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都会惬意轻松,而君侯会坐立难安,想办法找政事来做,如若不然就会直接发问,问各地的政事是否做好完备。主簿要做好准备,并且抓住机会。”
杨修:“这……”
这得是个什么人?抓住什么机会?
心系天下百姓?天子都还在整日想着如何挣脱牢笼呢,你居然这般心系天下百姓?他是真心的吗?
“还有,我师父以往都会问我……算作考校,而他的思路向来太过清奇,杨主簿现在为辅臣,估计要问你了。”
杨修在迷茫之中,浑浑噩噩的抱了几十卷书简到正堂来,光是今日要处理的这一堆,都来回走了三次。
徐臻当即拿起一卷,认真阅读,凝目而观,看完就笑了,“徐州水渠要到汝南,利用大泽通渠,耗资巨大。”
“杨主簿你怎么看?”
杨修心里一紧,蓦然回头看向徐臻,而后抿嘴思索了片刻,道:“以通河之策,定数年之计,不可一蹴而就,如此逐年可惠屯田,又可分年出资,自行解决。”
“嗯,好,你来写。”
徐臻赞许的点了点头,眼神颇为欣赏。
是聪明哈,转念就可以想到,看来在家里赋闲并没有真的当二世祖,应该一直在看书求学,或和有志之士不断商议,才能有所得。
“我写?”
杨修现在明白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开心了,写可就累了。
看肯定不累啊!
君侯这么个理政法,哪儿都好就是有点费属臣。
无奈之下,杨修坐下来写,当然他发现徐臻也不是完全让他来写,两人一起。
只要徐臻瞥见杨修写完了,马上就会来说问上一策,分明就是在考校而学,而杨修几乎都是对答如流。
只要答出来就要写,答得越复杂写得越多,可却逐渐也有成就感。
因为这些政策,有一小部分会立刻施行,其余的当会送至尚书令,与天子观,而后陛下出决议是否要施行。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
徐臻写下了最后一卷书简,书法一蹴而就,写下一段话,“置生死度外,御两岸潮汐,疏引三渠至杨河、官渡、东郡之地,小渠挖掘堵于山林绕脉络。”
这是黄河涨水,各地灾情的奏札,写到这里徐臻深深的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愁容,“我也只能想到此法,德祖你看看,能否还有别的办法。”
徐臻将奏札递给了杨修。
此时的杨修还在惊喜于那一句“德祖”,终于不是见外的叫杨主簿了,果然理政一日,关系便可以拉近不少。
他看了黄河灾情之后,不由得也是苦笑摇头,“今年潮涨巨大,因连绵大雨。”
“想要黄河不怒,天公当不可雨,引多地疏导,只能如此……若是堵可堵不住,今年在河北之地死了十几万兵马,令河流为之不流,令枯草得以腐败,令大地满目创裂,天公一怒便为此。”
“那不是,就是到汛期了,和你说的这些关系都不大,现在主要是搞钱……当下的国情没办法防备,只能去安抚赈灾了。”
“好,差不多了,钱的事情你想想办法,我下任了。”
徐臻看了一眼,刚好正午。
当即起身就走,脚步很快仿佛很急,杨修在后面人都呆愣住了,“君侯,在下怎么想办法啊?”
“你这么聪明,在我下面随便写点呈荀令军!”
徐臻摆了摆手,又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