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盛世华唐> 0189 和药王的见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189 和药王的见面(2 / 3)

前面说过,士族靠垄断学问掌握了选官门路,怎么可能轻易的收平民寒门弟子为徒?

除非这个平民子弟是百年千年一遇的天才,否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进学机会的。

在这种情况下,平民子弟拿什么和士族权贵子弟竞争?

所以有唐一朝的选官,科举制都是士族权贵的玩具罢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末。

直到宋朝科举制才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在宋朝大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黄巢朱温把世家贵族送进了坟墓,宋朝皇权一家独大。

第二个原因就是书院的出现培养了足够的读书人。

前面已经说过,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书院体系。

不问出身门地,只看学问招收学生,由大儒统一授课。

孔夫子开创私学一千五百年后,学问的大门彻底向天下所有人打开。

宋朝建立之后书院制度发扬光大。

接受过教育的人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跟着变多。

乡间到处都是读书人建立的学堂,县一级有国家建立的县学。

优秀的学子可以通过考核进入县学接受系统教育,县学之上还有府学。

如果考不上也没关系,还有名师大儒创办的民间书院可供读书。

当然,也要通过考核才能进入。

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问津书院等知名书院,其地位不亚于现代的大学。

可以说遍布天下的书院和科举制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人才选拔制度。

也彻底奠定了中国由知识掌握政权的格局。

后世的历史研究把掌握政权的群体分为三类:贵族、财富和知识。

贵族掌握政权时期,在中国是先秦时代,在西方则是整个古代史全部由贵族掌握权力。

新时期贵族制被取消,新的掌权群体诞生。

西方的政权被掌握了财富的人所掌控,但财富是可以传承的,说白了就是另类的贵族掌权。

美帝口口声声说把总统装进了笼子,表明自己法制。

但他们不敢说的是,笼子的钥匙掌握在有钱人手里。

扶桑大棒子等国也差不多,古代的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新时期的财团,继续掌控着国家的大权。

而中国走上了和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一样的道路,知识掌权。

从汉朝开始权力就掌握在了知识阶层手里。

到了宋朝这个格局彻底形成,贵族世家彻底被扫进了垃圾堆。

至于有钱人……单纯的有钱人是被鄙夷的对象,连穿丝绸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知识哪怕富可敌国都没用,敢不老实分分钟就能让你家破人亡。

贵族掌权和知识掌权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缺点。

但总体来说,知识掌权的发展潜力是远高于贵族掌权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历那么多次磨难,依然可以崛起,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原因。

当然,学政和科举相结合还有个好处,就是自下而上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

就算有人想设置重重障碍,也只是让这个通道变得窄一点,无法真正斩断。

士族阶层的存在自有他的意义和积极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陈景恪两辈子都是底层出身,天然站在底层百姓一方。

所以他支持学问普及,支持科举制,他希望晋升渠道永远为普通人留一线机会。

历史上直到宋朝时期,书院和科举制才完善并普及。

那么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机会,他不介意把这个时间提前三百年。

所以,他毫无保留的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李明达。

李明达听完后也没有耽搁,回到行宫马上就去找了李世民。

李世民马上就见了她,显然也在等她回来。

当听完她的转述,他沉默许久。

李明达等了一会儿才问道:“耶耶,医师的这些方法可行吗?”

李世民本不欲和女儿讨论国家大事,但想到后续还需要她从陈景恪嘴里问话,就改变了主意。

“可行,但此法影响甚大需要慎重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明达可不管那么多,听到可行小脸上顿时就露出开心的笑容。

医师果然厉害呢。

李世民岂能看不出女儿的心思,心中很是酸涩。

女儿长大了,不再属于他一个人了。

等李明达离开,他的脸色就凝重了下来。

从书架上取下一个匣子,打开取出厚厚一沓纸,前面三分之一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翻到空白页提笔书写起来,写的正是方才李明达转述的那些话。

如果翻看前面的那些纸,就会发现写的全是陈景恪说过的话,以及他自己思考后的感想。

没事儿的时候他就会翻看这些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一条全新的施政方阵正在酝酿之中。

之前因为生病和丹毒,他感觉力不从心,并不准备大动干戈。

这两年经过陈景恪的治疗,他感觉身体恢复良好,各种病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再加上陈景恪说可以保他十年无忧,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萌动起来。

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可能全听陈景恪的,宫中的御医每天都会对他的身体情况做全面检查。

虽然这些御医无法治好他的病,却能检查出身体状况。

恢复的确实非常好,只要不突然恶化,活个十年八年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些保障,他才决定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因为他知道,有些问题现在不解决,就永远都没有办法解决了。

大军在幽州修整三天,待将士们恢复一些体力,再次启程。

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有时候当地百姓太过热情,李世民都不得不稍微放慢速度。

当然,对此他是很高兴的。

还是那句话,这种仪式既能振奋军民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