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要紧的事情都商定完,最后,事情又绕回到李余头上。
大周的天子,自然不能死的不明不白,而眼下李余是唯一的嫌疑人,这一点是绕不过去的。
李冠环视在场群臣,问道:“诸卿以为,本宫……本宫当如何处置吴王?”
没等旁人说话,周能急声说道:“当严审!”
“由谁来审?”
“微臣不才,愿担此重任!”
没等李冠点头同意,陶源立刻说道:“太子殿下,臣愿随宣国公,同审吴王!”
周能顿是一噎。
如果由他自己去审李余,还能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的让李余承认。
可是若让陶源随自己一同去审,那自己的手段,恐怕就派不上用场了。
只是,他无权去拒绝陶源的请求。
周能目光深邃地看向李冠,只希望李冠能赶紧拒绝,千万别让陶源插手。
李冠也的确是想拒绝。
可是他的话还没说出口,梁平便开口说道:“镇国公乃尚书令,掌管六部,要审亲王,镇国公理应在场才是!”
陶源的亲信们自然不用多说,纷纷附和道:“臣附议!”
“微臣附议!”
就连那些当年跟随李惠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也都表示赞同。
“镇国公心思敏捷,由镇国公和宣国公一同去审吴王,再合适不过!”
“请太子恩准!”
这个时候,便显示出李冠底气不足的一面。
虽说李据当年也没怎么上过战场,没有经常跟着李惠去南征北战。
但他坐镇后方,主持政务,为在前方作战的将士们,筹备和输送粮草和物资。
可以说李惠能打下天下,李据是功不可没。
所以李据继位登基,还是能压得住群臣的。
而李冠就不一样了。
他这个三世主,当年既没有主过政,也没有随军去征过战。
现在他面对这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功臣们,在气势上就已经低了人家一头。
看到大臣们都支持让镇国公和宣国公一同去审李余,李冠支支吾吾的犹豫半晌,最终还是点头应道:“就……就众卿之见,由镇国公、宣国公,同审吴王!”
听闻这话,周能看着李冠,眼珠子都快瞪出眼眶。
李冠也知道,让陶源一同去审李余,十分不妥。
可是他没办法。
这些开国功臣,要么是他祖父辈的,要么是他叔父辈的,都不是他能得罪的,而且他想要坐稳江山,也离不开这些大臣们的支持。
事情就这样被敲定下来。
李冠继位登基。
只不过正式的登基大典,还需要等到给李据做完国葬后才能举办。
李据这位大周朝的第二代天子,做了仅仅一年的皇帝,便因身中剧毒而一命呜呼。
可以说,李据是个悲剧皇帝。
他有个太过强势,能力也太过出众的父亲。
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活在李惠的羽翼之下。
当然,这个羽翼,也可以称之为阴影。
好不容易等到李惠驾崩,由他继位,可偏偏又冒出来他李据弑父夺位的传言。
自李据继位以来,这个传言便越演越烈,同时也给了九王谋反的理由和借口。
李据坐上皇位没几天,就出现了九王造反,天下大乱的局面。
内忧外患之下,李据日夜操劳,重压之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好不容易熬到有李余这个坚定盟友出现,帮他解决了外患的问题,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结果,他的亲儿子,太子李冠,偏偏走上了弑父夺位的这条路上。
李据苦苦支撑着大周朝,他没有死在外敌的手里,没有死在造反作乱的兄弟手里,最终却死在了自己亲儿子的手里。
其下场,着实是可悲又可叹。
李冠的继位,让风雨飘摇的大周朝,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要命的是,李冠完全忘记了李据生前对他一再叮嘱的话:危急时刻,他唯一能依仗和倚靠的人,就是李余。
李冠非但忘了这句话,反而,他的第一刀,就是要砍在李余的头上。
因为在他看来,李余对他皇位的威胁,要远比另外几个造反的叔叔大得多!
镇国公陶源、宣国公周能,奉命一同去了吴王府,审问李余。
目前,吴王府已经被数千名羽林卫团团包围,府内的一切武器,皆被收缴。
现在李余已经被软禁,就差被直接打入大牢了。
作为主审官,陶源和周能一左一右的端坐在大堂里,李余被羽林卫带进来后,周能猛的一拍桌案,大声问道:“吴王你可知罪?”
李余看向色厉内荏的周能,反问道:“本王有何罪?”
“你毒杀天子,还不认罪?”
“我并未谋害皇兄!”
“你在龙元丹里下毒,这是物证!太子、胡公公等人,亲眼目睹陛下毒发身亡,这是人证!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抵赖?”
“我没有谋害皇兄。”
李余语气平淡地说道。
周能再次一拍桌案,沉声说道:“若不用刑,吴王恐怕也不会交代实情!”
李余举目看向吹胡子瞪眼的周能,似笑非笑地反问道:“宣国公要对我用刑吗?”
陶源亦转过头来,像看个傻子似的看着周能。
你是臣子,人家是亲王。
臣子对亲王动刑?
你怕不是得了失心疯吧!
周能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要对亲王动刑,起码也得有圣旨才行啊!
还没等周能说话,只见下面的李余,慢慢抬起手来,一团水球在他掌心上方浮现。
这颗水球,时而变成一支水箭,时而变成一根水锥,在李余的手掌上,形状变换不停。
李余目光如炬地盯着周能,一字一顿地说道:“只要让我查出究竟是谁害死我大哥,我一定将他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在李余的注视下,周能本能的身子一哆嗦,险些从椅子上滑座在地。
他张开嘴,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