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戚的眼神变了。
“油灯肯定是他放在床边的,这孩子的报复心真强!”
亲戚劝养父母赶紧送走魏明肃:“三岁看老,这孩子的面相一看就狠心绝情,你们不能心软!”
“他想害死三郎!我早就说过,这个孩子心术不正,你们赶紧把他送走,以后万一三郎有三长两短,你们后悔就晚了!”
后来,养父母看魏明肃的眼神也变了,他们不敢让他靠近弟弟,弟弟把他叫过去干活时,旁边都有下人看着他。
有一天,弟弟非要看树上的鸟巢有没有小鸟,要魏明肃爬到树上去捉鸟。
他爬到树上,听见屋里亲戚和养父在说话。
亲戚劝养父把魏明肃送回以前的村子。
养父叹了口气,道:“他亲生的父亲成亲了,生了三个孩子,端五时我回去祭祖,问他能不能接回去,他说孩子已经卖给我了,死在外面也不关他的事。”
魏明肃在树上坐了一会儿。
弟弟在下面催促,他爬下去,说树上没有小鸟。
鸟巢里有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他没有抓它们,弟弟会把小鸟摔死的。
弟弟很生气,走上来踢了魏明肃几脚。
魏明肃被赶到后院去干活。
傍晚,养父把魏明肃叫过去骂了一顿,弟弟又对养父告状了,说魏明肃打了他。
魏明肃摇头说自己没有打弟弟,养父养母教过他,要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养父养母都不相信他,所有人都觉得他想要害弟弟。
八月半,中秋节。
养母带着弟弟和亲戚一起去寺庙烧香,把魏明肃也带上了。
他们坐船出门,到了岸上,弟弟和表弟们要吃菱角。舅妈吩咐下人买了一些,让魏明肃剥壳,他坐在院子里剥菱角,剥好了,却没看到弟弟和表弟们,寺院的和尚说魏家人已经走了。
魏明肃愣了一会儿,默默地收起剥好的菱角,一个人徒步走下山,走了很久的路来到河边。
魏家的船不在河边了。
他们忘了他。
魏明肃抬起头看了一眼魏家的方向,向河边的人打听怎么回家。
他沿着河走,路上渴了就走到河边喝河里的水,饿了,摘树上的果子吃。
两天两夜后,魏明肃找到了坐船的地方,有人认出他是魏家的人,送他回魏家。
养母看到魏明肃,惊得呆了。
魏明肃拿出他两天前剥好的菱角,递给养母:“我给三郎剥的。”
他这两天饿得喝河水,也没有碰那些菱角。
弟弟知道魏明肃回来了,气冲冲地回来,把养母手里的菱角拽到地上,踩了上去。
“我不要吃他碰过的东西!他怎么又回来了?你们不是说他丢了,以后不会回来了吗?”
养母不由有些讪讪,捂住弟弟的嘴,拉他进屋去,笑着哄他。
魏明肃默默地收拾了地上被踩烂的菱角。
九九重阳,亲戚邀请魏家人一起登高游玩,这次要爬山,他们没有坐船,雇了几辆牛车。
在山上玩了一天,他们都精疲力尽,天黑时,他们坐牛车下山。
魏明肃躺在牛车上睡着了,有人推了他一下,接着他感觉自己被扶了起来。
背上突然一股大力。
他被推下牛车,滚落在泥土里。
魏明肃摔得头昏眼花,醒了过来,从地上爬起来追赶前面的牛车。
牛车没有停下来。
天已经黑了,周围都是黑漆漆的山,魏明肃很害怕,一边喊一边往前跑,山路上回荡着小小的他无助呼喊的声音。
牛车始终没有停下来。
魏明肃白天爬山时要帮弟弟背吃的,浑身酸软,就算他拼尽全身力气追赶,和牛车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远。
终于,牛车消失在了幽幽的夜色里。
魏明肃害怕又绝望,记住牛车消失的方向,一步一步往前走。
他从天黑走到天亮,又从天亮走到天黑。
早就看不到牛车的痕迹了。
山下有很多条岔路,魏明肃不知道哪一条才是回家的路,他茫然地站在路口,突然明白了。
养父养母不想要他了。
中秋节养母和亲戚带他去烧香那次,不是忘了他,而是故意落下他,把他抛弃了。
他自己回到了家,养父母没想到他竟然能找回去,这一次特意把他带到更远、更陌生的地方抛弃,以免他再找回去。
魏明肃接着走。
不知道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他的鞋子破了,衣服脏了,饿着肚子,在陌生的地方流浪。
有天他饿晕了,倒在路边。
几个下山做法事的和尚发现了他,把他带回了寺院。
他很勤快,在斋堂吃了饭就去干活,洗碗、扫地、洗衣服、种菜、挑水,什么活他都干。
不干活时,他跟着寺院的和尚读书,所有学郎里他最穷,最用功。
和尚问他叫什么名字。
他没有大名。
第一个名字是野种,第二个名字是三郎,只叫了一年多,就还给了弟弟,后来,他成了下人,不需要名字了。
寺院的和尚为他起了个名字,取了经书上的明和肃两个字,叫明肃。
十岁那年,魏明肃才有了大名。
被抛弃了两次的他留在寺院,读书,写经,干活,从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长成了一个青年。
青年离开寺院,到了繁华的长安,认识了一个任性放纵的小娘子。
她叫他木头。
心情好的时候,眼睛弯弯,嗔道:“你这根木头!”
心情不好时,板起脸,盛气凌人:“魏木头,我不够漂亮吗?”
那是魏明肃的第三个名字。
只有腓腓会这么叫他。
……
“木头。”
穿着胡袍的西凉士兵又轻轻叫了一声,俯身,趁其他人没注意,把一枚药喂进魏明肃的嘴里。
“木头,吞下去,你要撑住,我是三娘 ,我要带你回西州。”
她提着马刀,斩落几支空中飞过来的箭,把魏明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