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一个人的战国> 第211章虚壹而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1章虚壹而静(1 / 2)

“那么,如何约束人性呢?徐福问道。”

“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可分为两类,尧舜是同一类人,桀纣是同一类人,便是君子与小人,其实这些人降生之初,原本都是同一类人,善恶皆存,只是后天逐步分化善恶不同的两类,你可知这些人为何后天愚贤有别。”

“大概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对人性的改造。”

“不错!若要天下人心向善,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和谐背景作为支撑,若非如此,便是空话,教化引导并不适用于当下,当下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善恶参差不齐,不能单纯以引导作为约束人性的主要手段,需要更为雷霆的手段。使人性向恶转变为人性向善,不仅仅需要教化引导人知礼义,更加需要制法度,教化为表,法度为里,而施与教化和法度,这个过程必然是长久的,而不能急于一时。”

徐福问:“可是,怎样的人才具备教化和制定法度的能力呢?”

荀子似笑非笑看着徐福说道:“自然是圣人,或者圣王。”

“如何是圣人?”

荀夫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孔夫子为何被世人称之为圣人?”

徐福说:“孔夫子德行无两、有教无类,使平民受到教化。”

荀子笑说:“是的,一个人能称之为圣人,一定是因为他的道德素质高于很多人,圣人其实在一开始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孔夫子是天生的圣人吗?”

“不是。”

“人之初始原本相同,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是后天形成,后天努力的修为造就君子、圣人,也造就了小人和普通人。”

“如何成为圣人?”

“‘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事是要一件一件去做的,努力学习感悟这天下的所有一切,看得清、看得远、看得真、才能够成为圣人。”

徐福不知第几次恍然大悟,往往大悟后又伴随着大惑。

“仅仅是这样便能成圣吗?如果是就太简单了。”

“其实不简单,天底下有许多人,如果有可能走,便绝不愿意爬,如果有可能跑,也绝不愿意走,如果有可能飞,更绝不愿意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其实很难。”

“的确很难,但世间却也有许多人是一步一步在走的。”

荀夫子摇头:“仅仅是如此,当然还不足以成圣,成为圣人,是并不是自己说了是就是。”

徐福想起荀子方才问孔夫子为何被世人称之为圣人。

“被人称之为这……”,这表明了被人认同,这样的认同很重要。

“弟子以为除了自身的升华积累,这其中也包含着世人的认同。”

“嗯,自身是否拥有足够的道德品质和惠利万众的学识能力,这是需要自己去学习的成圣的基础条件,其中又包罗万象,不仅仅是世人对你的认同,还有你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同,否则,便会是你现在所处的境地。”

“我的境地,与成圣有关吗?”徐福诧异问道。

荀夫子呵呵笑着说道:“你自己不曾发觉,你已经不知不觉走在成圣之路了,虽然你只是将将起步,但毋庸置疑,只是你现在走的很慢,究其原因,是因为你此前不够坚定的认同自己的‘道’,也不相信世人会认同你的‘道’,从而又使得你的‘道’与‘心’相互排斥。”

关于徐福的缺失,荀夫子方才言语总有保留,当下一改委婉言辞,一针见血。

徐福问:“那又该如何保持清醒,避免自己在成圣之路误入歧途呢?”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若使心不受外界蒙蔽,需要建立以自己核心的正确认知,你认为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呢?打个比方,我在此与你长篇大论,是我的认知,而非你的认知,真正的认知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别人认为如何是对错。我来问你,你和我有什么区别吗?”

“长相不同,寿命不同,见识不同,思维也不相同。”

”不错,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力大小不同,这与他所处的环境,见过的事物,接受的教育有关。一个农夫必然是精于耕种,一个君王必然是精于政治,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所思所想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认知各有优劣,人的认知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认识就在于‘人之治’和‘物之理’。”

“‘人之治’、‘物之理’又当如何?”

“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是为‘天官意物’,而后你需要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是为‘心有征知’,这仅仅是对认识的诠释,认知有是非对错,人的通病往往都是被局部的现象所蒙蔽,而看不清全面的正确的道理,正如你先前只看到天道恒一的表象。”

“那又如何建立正确的认知呢。”

荀夫子说到此处短暂停顿,看向徐福,似乎是希望徐福说出自己对于认知的观点。

徐福说道:“师父也曾说,不能只看表象,师父还曾对我说,我以为的,也许并不是我以为。”

鬼谷子当然不会如他一般喋喋不休,如何说简单,便如何说,荀夫子不由笑道:“同理,看问题时,不要拘泥于片面才是正确的,不仅要善于观察整体,也不可放过细微末节,心能‘虚壹而静’,如此便能‘解蔽’。”

“什么是虚壹而静?”

“你看这是何物?”荀子端起酒碗问徐福。

徐福不明所以,疑惑说道:“是酒碗。”

“不,是一只装满清酒的酒碗,它满了吗?”

“满了。”

“非也。”

荀子从地上抓起一撮泥土撒入碗中,又问:“满了吗?”

徐福见杯中酒并未溢出摇头说:“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