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自从高宗将其同母弟萧霑封为齐王在此开府,原来的齐州就被改称“济南”,并成为山东道治所首府。
曹沐“押解”曹家三房来到济南,上百号人的队伍,在城门口就被拦了下来……
“杜都头,今天怎么您亲自来城门守卫了?看着架势莫非是有什么大事?”
曹孟是三房之主,入城受阻他自然要出面的。
今日在南城门守卫的是老熟人——刺史府城尉副都头杜郝川。
杜郝川今日带兵在城门盘查,比往日格外用心,手下人看到曹家那五十名青壮,人人携带兵刃,自然是要拦住问一问的。
看到曹氏绸缎庄的东主曹孟,杜郝川笑了一声,心里松了口气。
“原来是你个老货……你这又是怎么回事啊?这些人都是你雇的护卫?又进了批什么贵重的货物,怎么要这么多人护送啊?”
“我这回是刚从老家祭祖回来,并非南下进货的……这些都是同族的亲戚,跟着我一路的。先去我家歇歇脚,明后日再各自上路……”
曹孟大概把情况解释了一下,看了看四周,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钱袋悄悄递了过去。
“老杜,这是怎么了?风声鹤唳的?”
刚刚曹孟进城的时候,就发现了今日城门口的盘查比往日都要严格,所有进出城门的人不但要登记,查勘路引还要搜身,检查随身行李……显然是出了大事。
杜郝川收下钱袋掂了掂,叹了口气说道:“还不是那齐王爷放良庄奴闹出来的事……”
他小声凑到曹孟耳边说了个大概。
自从齐王对外公告放良王府名下所有庄奴,实施废奴增户政策之后,山东境内大大小小的地主也随之跟着一起把庄奴给放良了。
刚开始自然是一切顺遂,奴户们对朝廷对齐王感恩戴德,一时间齐王被民间冠以“仁王”的名号。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一种变革,在实施之初都会遇到很多阻力,有些是明面上的,有些则隐藏在台下。
当初提出“废奴增户策”的是曹沐,但他的主张也只是给段家兄弟做参考,并没有提到官府有上而下该如何实施和引导……
齐王萧昶实施废奴是得了圣皇旨意“试行”,对山东境内的地主们也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但是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讨好齐王,或是为了做出成绩,就使用了一些“半强制”的手段。
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由于部分地方官府的急功近利,使得废奴增户策在山东境内全面推广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弊端。
比如有地主并不情愿放良庄奴,但迫于无奈只能照办,所以虽然放良了庄奴,但在租佃土地的时候,制定的地租很高,比官府制定的地租标准价要高一倍多甚至两倍。
而有些地方的地主则是真正理解了废奴增户策的好处,所以制定地租的时候就会比“官府指导价”还要低一点。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高低差,地租高的地方许多获得了自由的庄奴向地租低的地方流动。
虽然没有路引出门会被当成流民抓捕,但是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人潮的流动是很难避免的。
“前几日郓州、兖州那边放良了五万多户,听说那边的地租是按八二收的,很多奴户都受不了了,咱们这边的地租最高的才四六……他们能不往这边跑吗?”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地方官府就算是增设关卡都拦不住,而那些没有地种的庄奴,一旦进了城,没有吃的要么沿街乞讨要么就成群结队的抢掠富户。
根据济南府日前接到的通报,济南下辖的两座小县前日被大批流民冲进城垣,已经闹出民变来了。
“你的路引呢?”
就在曹孟和杜郝川说话的时候,一个小校走到曹沐跟前问他索要路引。
曹沐自然很配合的拿出了靖国公府的牌子……可是没想到这个小校根本就不识字,他就只认的路引长什么样。
“我问你要路引,你给我个破木牌子做什么!快点……把路引拿出来!”
曹沐见靖国公府的牌子都没用,索性把内卫监令拿了出来。
“你特么的……耍我玩呢?我说了你那个破木牌没用,给我个铁牌子也没用……我问你要路引!”
那个睁眼瞎的小校被曹沐的举动给气到了,大声嚷嚷了起来。
他这边一喊,其他人也立刻围了过来,尤其是沧海村的乡兵,看到九爷被刁难,立刻冲过来护主……
杜郝川和曹孟在一边闲聊,可没想到就一眨眼的功夫这边竟然闹起来了。
“都别动!干什么呢?老曹,你这些亲戚也太不懂规矩了吧?城门查验例行公事,乖乖配合不就完了?怎么还能动手呢……放下你的刀!”
杜郝川看到曹沐身边的一个青年抽出了刀架在小校脖子上,顿时怒了!
可是,当他也抽出腰刀冲上前来的时候,却突然看到了曹沐朝他亮出的青铜令牌。
内卫监令?
“这……这位是……”
杜郝川和曹孟打交道也有好些年了,在他的印象中,曹家只是个经营绸缎布匹的小商户,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可怎么他的亲戚还有内卫府的身份呢?
“内卫府参军处,指挥参事……曹沐!”
曹沐报上了自己的名号之后,随手把靖国公府的腰牌丢了过去。
看到国公府的牌子,杜郝川吓了一跳,连忙跪下报上自己的名号。
“小……小公爷,在下……济南府城尉副都头杜郝川,属下有眼无珠冲撞了您……”
曹沐瞥了这些城卫军一眼,笑着对曹孟问道:“三叔,这位杜都头是您朋友吧?太客气了……”
他这么一说,曹孟立刻反应过来,一把将杜郝川拉起来,笑着说道:“老杜,这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