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的官场生涯相安无事,既没有找张梁麻烦的,也没有对张梁热情的。
似乎所有人都各忙各的,没有人在乎张梁是名将之后的身份,因为这里官二代官三代多如牛毛。
也没有人去打压张梁,因为按照张梁如今孤子的地位,没有老爹罩着,人家也没觉得有什么威胁。
只是这尚书令陈丰,本来就得到了十常侍的授意,要他好好“照顾”一下张梁,而今张梁又如此不懂人情世故,更是让陈丰气不打一处来。
陈丰决定好好教训一下张梁。
时机就选在几日后的“外朝”朝堂之上。
所谓“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官员集团,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负责整个国家的治理,其权力巨大。后来皇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故而发明了内朝制,主要是由宦官与外戚担任,只对皇帝负责,其分摊了丞相的多重权力,进而使皇权加强。
东汉沿袭了西汉以来的“内外朝制”,只是取消了丞相这个官职,改为“三公”(注: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让“三公”互相制衡。
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外朝的权力,乃至很多外朝的官员也与内朝勾结,像是外朝的陈丰就属于这一类人。
这日陈丰叫来张梁,说道:“你来了也有几日,可熟悉了内外事宜?”
张梁此时已经换上的官服,处处遵循着礼仪章法,十分小心,这几日也没让别人找到什么把柄和口舌。
张梁点了点头,说道:“承蒙尚书大人关照,都熟悉了。”
陈丰继续说道:“你在京师中为官,须知五日一朝。除五日一朝外,还有初一、十五照常进行的大朝会。后日便是大朝会,洛阳五百石以上官员都要列席,天子也可能会到场,你可要准备好。”
张梁听了半天,以为只是告诉自己一些为官常识,直到听到最后半句,才知道和自己有关。
张梁问道:“下官初来乍到,只是列席便好,要准备什么?”
陈丰笑道:“若是文武百官都似你这般只是列席,还开什么朝会。正是因为你乃新仕官员,三公甚至天子才可能会问你话来。”
张梁想了想也有道理,新员工报到,上司和老板总要了解一下新人。
张梁说道:“多谢大人提醒,我自会好好准备。”
陈丰只是笑了笑,没再说话,让张梁先去忙了。
当晚张梁回到自己的屋子,又睡不着觉,就去隔壁找小麦商量。
“小麦……小麦……”
小麦已经入睡,忽然听见门外张梁拍着房门,嘴里还叫着自己的名字。
小麦心中欣喜,只穿了内衣,便急忙去开门。
张梁一见到小麦,便说道:“小麦,我睡不着。”
小麦脸一红,说道:“你今日没喝酒吧?睡不着来找我,怎么……”
“后日要去大朝会,不知皇上去不去,一旦问我一些问题,我答不上如何是好。”
张梁没等小麦说完,就打断她,说出来找她的目的。
“原来是这事,白天不说。”小麦有些没趣地说道。
“你帮我出出主意,是不是要记一些文章和古书。”
“你此番赴任,主要任务是协助修订《六经》,在荀氏墓中,也有这些古书,可惜你都不看,用来烧火了。”
张梁也只恨在墓中只顾着去看那些兵书谋略,对这些经典却不屑一顾。
“你就别提烧火的事情了,若是你的话,只用一天,能否把《六经》都记住?”张半斛问道。
“我只记得那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哪个都不是一天就能记住的,何况还要悟透。即使去找卢植和孔融借这些看,一天也看不完。”
“都是那些宦官的诡计,让我当什么司徒掾属,干修订六经的活儿。若是干的不好,正好给了他们落井下石的借口。”
“不如去找卢植和孔融商量,他们应该有办法。”
“不可,不可”,张梁连连摇头,“那二人明面上和我站在一处,其实骨子里还是瞧不上我这鄙陋之人,若是告诉他们我对六经一窍不通,还不更加看扁我。”
“只要不是一窍不通,是不是就能蒙混过关?”
“能说出一二便可。”
“在荀氏墓中时,有《荀子》书卷,我曾看过,里面有很多关于六经的见解和主张,我都记下了。”
张梁大喜,急忙让小麦都一一写下。
张梁对小麦说道,那日朝会之时,你便扮做小吏在我身边,然后你我如此这般。
当下二人商议已定,不再话下。
洛阳,北宫。
大朝会当天,文武百官依次进入大殿,各自坐好位置,当中三个主位,留给三公坐了。
时值三公分别是太尉陈球、司徒杨赐、司空袁逢。
这三人都出身官宦人家,杨袁二人更是三世三公。
这日天子未到,太尉陈球便主持朝会。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红衣为武,黑衣为文。
陈球说道:“今日朝会,主要所议二事,一是《六经》修正之事,二是各处边关御敌之事。”
司徒杨赐便说道:“我已着尚书台开始修订《六经》,并将马日磾、蔡邕、张梁等人调拨于此,不如请尚书令大人给众人讲一讲进展如何?”
尚书令陈丰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说道:“司徒大人,您举荐的马日磾、蔡邕等人皆是人才,对《六经》修订帮助甚大,只是这张梁还未参与其中。”
杨赐问道:“为何如此?”
陈丰说道:“下官有一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赐说道:“但说无妨。”
陈丰说道:“这张梁武人之后,年少时不学无术,恐担不起修订《六经》的大任。”
司空袁逢听了,脱口而出:“若无本事,却成了司徒掾属,岂不是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