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下来,拍摄的过程都是很顺利,贺子龙在现场观望的也起劲。
等到了第十天的时候,一看进度超前完成了不少。本着给大家鼓鼓劲,趁热打铁的想法,当天晚上贺子龙在一家饭店,请所有主演和次演,还有导演以及主要工作人员等,到那里吃喝玩乐一下。其它来不了的人,每个人包了一个红包,放假一天,可谓皆大欢喜。
作为著名的金融中心,香港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自然也是排在世界前列。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样的高压也造就了香港“不夜城”的形成。
特别是,兰桂坊那里更是很多人对这个不夜城的第一印象。那一带酒吧、夜店林立,随时可见找乐子的游客和当地人在街上流连忘返。而事实上,香港还有很多有趣的黑夜之选。
香港不夜城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这里一天 24 个小时,都有地方可去、有乐子可找,好去处不胜枚举,从艺文活动、深夜派对,到午夜美食盛宴,应有尽有。
7点左右吃完晚餐,从饭店里面一行人出来。
因为正好是星期三,一行人在导演的提议下,直奔快活谷。
当然,你要以为这里的快活谷是那种地方,那就大错特错了。此谷非彼谷也,而是另一个玩意儿!
香港赛马会每周三举办“快活谷赛马夜”活动,可以欣赏瞩目又刺激的赛马、现场娱乐节目,当然还可以畅饮沁凉啤酒。观众席上除了死忠赛马迷之外,也不乏社会名流,沉浸在现场的欢乐气氛中。电视台的导演说有名,也有点名气,看来平时多伴结交了不少喜欢类似活动的人士,就算是开机有活,也总是心里记得来这里休闲一下!
在这里,贺子龙果然见到了不少香港知名人士,这里没有赌场,但是赛马嘛,呵呵,好像也有点类似的意思。赌马可是很多香港人回归之前的爱好!
每个看过香港电影电视剧的人,都应该有一种印象,那就是里面不少角色都会赌马,甚至工作的时候也对其念念不忘。
在看香港老电影时,我们经常会看到香港市民赌马的情节,尤其是在香港赌片中,有的人甚至沉醉于此。电影中经常看到:一群人激动地对着电视机上的赌马场面,口中喊着:冲啊,冲啊~。
也许,一个来自内地的看客大多地关注其负面影响,但也有同行者认为,香港已经进入福利社会,大多数人每次只拿出十元港币赌一场马。即便场场出手,一天也才一百来元钱,一周几百块,只是“小菜一碟”,万万不致于让其破费太多。看来,“利终究还是大于弊!”
做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确实有这样的底气,就拿九十年代的现在来说。国内老百姓平均三四百元一个月的收入,他们这里的香港人已经是接近一万元一个月的收入了。
而再过十几年,当中国那边平均每个人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每个月时。香港人尽管买房很苦比,但是就收入而言,那十几年后,平均都是最少二万多左右了。
而对精英人士和高学历人士而言,现在就会有几万块钱一个月的收入。十几年后月收入十几万者的中产比比皆是。
大晚上的,赛马场看台几乎座无虚席,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嘈杂之声,就像是乡村墟市。有一种气势让人感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激即将来临。这画面让贺子龙想起了春运购买火车票的时候!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年轻的,也有年纪大的。他们手夹“马经”,或手提饮料、快餐,其情形一看就是“铁杆”马迷。
“看,是宝马王十三号出来了,看来它今天也是精神抖擞,我一会一定要压它……”有马迷突然激动的大叫,手指着下面的比赛场地。
每次赛马前,都先要让马匹在跑道旁的一个小场地亮亮相,供马民们参考。眼前的那匹马显然是常胜将军,那人一指,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而在电视屏幕上,一个个专家,马评人士“吹吹水”,什么接下来出现的名马的体重、形态、独赢赌率等等。而每匹马都会取一个颇为风趣的绰号:什么“打边炉”啊、“飞跃舞士”啊、“钻中宝”、“奔腾”、“靓虾王”等等。每个马儿出现时,都会引起不少马迷们的尖叫。
感情这和明星出来一样呀,这么多粉丝!
没过一会儿,大屏幕倒计时显示“8,7,6,5,4,3……”分钟读数,此时,一匹匹赛马出现在跑道上作短暂适应性奔跑,有些老手则会径直冲向马闸。而马迷们开始匆匆地从看台碎步疾走下来,蜂拥至大厅里,准备掏钱购买马票。
拍戏的导演显然也是一名老马迷,大叫的有没有一起买马的。然后也跑了过去。响应者很多,贺子龙本来就是好奇,也跟了过去。不过为了照顾女演员们的安全,他走的很慢,和几个女演员们,包括关之林,关小琳她们一起缓行。
其实根本不行这么急急的,马场会在每次比赛的时候,保留给马迷们相当足够的时间,让你购买马票。马迷们要担心的,只是押哪个马儿会胜利纠结罢了。
贺子龙跟上人群,也有样的学样。
将一张购得的“现金卡”与一张“选注卡”一起插入读卡机里,然后机器会“吐”出一张已经扣钱的新“现金卡”以及同一张“选注卡”,此时该卡的背面由电脑打印了一些英文字母以及“场次”、所选马匹的代码等赌注方式。
“你们要不要也选几张,放心,我请客……”看向那些个女演员,还有关之林她们,贺子龙笑的说道。边上的发哥一直没有购买,只是笑笑。
“不了,好赌不是好事,赌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