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人,以严谨内敛,爱抱团而著称。
而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则是英裔移民后代的天下,基本掌控了当地政治、经济活动的主流,以资本家、工厂主和大大小小的政客,律师,医生这些上层人士为主,人数更多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则是打工仔或小业主,也包括地痞流氓和著名的黑帮。
在弗吉尼亚共和国独立之后,米国联邦从原本的6000万人口进一步下降到5400余万,重要的东海岸版图被挖去了一大块,只剩下以费城,纽约一线为主的重要港口城市。
原本接近9000万人口到如今的5400余万,五大湖地区数千家工厂被搬空,这让米国的国力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一下子回到了1890年时期的水平,经济总量比英国和大洋帝国略微领先一些。
但是其债务总额从战前的33.6亿美元猛增到122亿美元水平,这其中除了巨额战争赔偿之外,还有米国政府战争中的巨额开支,抚恤金以及其他工农业及公路,桥梁,市政建筑损失。
大洋帝国一跃成为米国的主要债权国,手握着高达86亿美元债权,在美国的债务总额中占据七成份额。
仅一年利息支出,就高达3.6亿美元之巨。
这成为米国财政的巨大负担,每年巨额美元源源不断的注入大洋帝国经济体系,必将促成经济的飞速发展,41个工业门类完善健全,迅速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大洋帝国在战争胜利后人口和土地资源大幅度增长,人口从战前7220余万猛增到7600,又增加了一个海峡省22万平方公里土地,牢牢控制了合恩角和麦哲伦通道。(未计算巴拿马和北方联邦)
经济方面已经超越英国紧逼米国,巨额的战争赔偿注入经济中,这就像吃了一剂大补药,有望在1911年度正式超越米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
(再次说明,现在的历史线和原来历史已经不同了,请不要对号入座,徒惹人笑。)
截止1910年底
德国总人口约7890余万人,比大洋帝国7600万多280余万人,后者的经济规模是前者的79%,约是4/5的样子。
说实话
德国应该感谢大洋帝国,将工业经济更加强盛发达的米国拖下了马,打断了米国原本愈来愈顺畅的经济发展轨道,打折了工业发展的腰,打乱了工业发展节奏,也打掉了米国一片欣欣向荣发展的心气劲儿,推着德国坐上了世界经济强国的头把交椅。
李福寿没想到的是;
由此带来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极度膨胀,在赢得米国巨额战争赔偿之后,投下了大笔军费在陆军部队中发展装甲兵器,从而给英法俄带来了更大的麻烦,造成了更惨重的损失。
这一因一果,莫非天定?
1910年9月27日
德国陆军部与大洋帝国签署一份重磅级合同,价值高达1.4亿金洋,大洋帝国将提供560台猎豹中型坦克及生产线和技术,提供800台野狼轻型坦克及生产线和技术,提供80台95毫米自行火炮及全部技术授权,提供60毫米,80毫米,100毫米迫击炮技术授权,提供1.5万辆六吨载重货车,提供8000千挺02式轻机枪及生产线和技术授权等等一揽子合约,这么多先进武器足以装备四个澳式装甲师,两个炮兵师,二十个半机械化步兵师。
这份重磅级合同的签署,立马挑动了法国人敏感神经,他们可是亲眼见证大洋帝国陆军装甲部队在北美大陆上一路驰骋,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威风气概。
德国人购买这么多装甲武器要对付谁?
这特么还用说嘛,用脚趾头想想也是来对付法国人和英国人的,简直把法国人气炸了肺。
原本是法国人先谈的交易迟迟定不下来,这是因为法国内部已经开始研发坦克,他们研发的有侦察坦克,突击坦克和巡洋坦克三种,而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1903年时候,法国人就将75毫米火炮装在了一台拖拉机上面,为法国陆军做演示,可惜得到的回答非常冷淡;
这是一种昂贵而又愚蠢的玩意儿,有这笔钱不如多购买6门大炮或者100挺机枪,简直是败家子。
然而,北美之战极大的改变了法国陆军的看法,依法国强劲的工业生产和研发能力,搞出属于自己的坦克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法国人并不是真心想要买,而是想取巧得到几辆样车借鉴一下。
法国施耐德公司将霍尔特拖拉机改造成火炮牵引车,这在法国军方看来就是绝佳的合作伙伴。
到了1910年9月中旬,第一辆样车正式下线。在向法国总统展示后随即就获得了400辆的订单,这就是“施耐德”CA1坦克(CA在法语里面是突击车辆的首字母缩写)。
这辆坦克可谓是彻彻底底的贯彻了埃斯顿火炮运载车的思路,整车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拖拉机底盘上面安装了一个大大的金属箱,为了方便切割铁丝网,车体前部安装了一个大大的金属切割具。
为了方便跨越壕沟,其形状类似于船首。
这辆大家伙的正面装甲为1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