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澳洲风云1876> 第732章人口矛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2章人口矛盾(1 / 2)

花旗国疆域广袤,南方各州拥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棉纺织业也是美国轻工业支柱,产品在南北美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远销售到扶桑国,是一项很有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花旗国的棉纺织业始终做不到最强,就是因为产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与广袤的英属殖民体系国家,这里都是大英帝国棉纺织工业传统市场。

大洋王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在与大英帝国进行多轮艰难会上之后,不得不作出自我限制的妥协;

棉纺织工业产品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不谋求进入英属殖民地贸易圈和欧洲市场,远东市场,以避免与英国机织布主要市场产生直接竞争。

没办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大英帝国态度极其强硬,谁的面子都不好使。

这样一来

莫桑比克棉布主要销售市场就在大洋王国领地,此外再加上琉球王国和越国,这部分市场人口约4000万(大洋王国3500万,琉球王国200万,越国320万),也可以少部分销售到法属中南半岛及荷属东印度群岛,但是这部分的量很少,因为这里也是英国机织布的销售市场,还要应对法国,花旗国棉布的竞争,相比较而言没有明显优势。

大洋王国海外领地中,位于莫桑比克广大西北高原地区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是520~750毫米,阳光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是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良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自然环境类似于埃及尼罗河流域。

当初为了发展莫桑比克地区经济,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赞比西河上游干旱高原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葡萄,干果为主,粮食作物以赞比西河下游稻米产区为主,赞比西河中部则以小麦,大豆,油菜为主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决策。

经过10多年发展

赞比西河中下游城镇遍布,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的沟渠河道长达4万多公里,各种引水提灌站和节制闸上百座,形成了面积数百万英亩的良田。

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每年两季轮种,一季撂荒。

到了收获季节,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

截止1895年7月末

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其中白人约13.4万人,土著黑人约30余万,华人移民577余万(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达27万之多,业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内生人口增长动力。

莫桑比克地区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时光,正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有鉴于此

大洋王国君主李福寿通令内务府,逐步减少对华人移民非洲补贴,从最初每年高达270万英镑巨额投入,减少到如今每年72万英镑补贴规模。

这笔投入预计在未来10年,将最终减少至0,意味着政府间有组织移民活动彻底停止。

前些年频繁往来于远东和非洲之间的移民船,这两年肉眼可见的急剧减少,约莫减末少了三分之二。

政府方面有组织移民,从最初的每年近30万华人移民规模,直接缩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8万人,对于移民条件的审核更加苛刻。

移民政策上从放水漫灌到如今的有计划,有选择引进,意味着移民政策的深入执行,移民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这些年来,随着莫桑比克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自发移民数量多了起来,有来自南洋各国的华人华侨,有来自大洋王国海外州及本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数量从每年的几千人已经增长到3万多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综合来看

从1896年开始,莫桑比克地区的人口增长每年依然保持在38万到40万之间,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主要是由于内生人口增长迅猛。

今后十数年内

由于生育期夫妇数量众多,生育愿望强烈,新生人口将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逐渐形成莫桑比克地区发展黄金时期婴儿潮,成为人口增长的主动力。

相应的将丰富社会需求,该地区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授大洋王国本土规定的国文正音,使用大洋王国统一规定的教育范本,实施规范化教育。

仔细分析莫桑比克地区华人移民人口结构,就会发现男多女少的矛盾相当尖锐,在大洋王国各海外州中排名居前,人口比例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国内务府大规模缩减了对移民资金的扶持规模,以免失衡情况愈演愈烈。

在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