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断方向,哪怕他并不喜欢乾纲独断。
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洪武五年的科举考试就按照文科考试五级、法科理科考试三级和工科考试两级的方式来进行。
于是到眼下,聚集在中都城内参加最终会试和殿试的四科学子人数基本持平。
其中相对轻松的当然是工科应考生,他们人数最少,所以不需要参加分级考试,直接进入中都准备最后两次考核。
但是这也不是说对报考工科的考生就多么便利,他们的考核难度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高的。
他们的考核需要工部的专业匠人们参与评判,识字的需要额外参加书面考试,可以加分,不识字的需要展露出过人的技艺,通过严格的两次技术考试,专业考官评分,最后取平均分进行排名,择优录取。
可以说因为目前诸多的技术难题的需求,礼部和工部对待优秀工科人才的选拔会抓得更加严格一些,希望可以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掌握优秀技术的人才来帮忙攻关。
对于这样的局面,苏咏霖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科举考试这种社会上升渠道来说,他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宽进严出。
他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让大家都有资格参加,都有通过这条渠道获得上升的可能,而不是因为出身、血统、资产之类的东西限制住了这种资格,那是不能被接受的。
然后在选拔层面要严格把关,尽量确保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可用的人才。
要说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内卷,倒也不能说的那么死,一定就会或者一定就不会,那是不好说的,但是苏咏霖有把握不让这种内卷朝着恶性方向发展。
虽然说官位总数是有限的,但是因为首先明国科举拓宽了考试科目,四科并举,比起传统科举多了三条可以通行的道路,给了更多的人以更多的可能。
传统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只选拔会做文章的文章高手,其他方面哪怕你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也没关系,你也能做官,但也仅仅只有这一条路,这就大大限制了人们的上升途径。
但是明国科举并非如此。
而且在未来,苏咏霖还有设置海外官员职位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