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处死,赵昚亲自提拔了将军王宠提领侍卫马军司,将军周赟提领侍卫步军司。
全新的江淮防线搭建起来,而军队方面,除了原有的池州都统司一万人和镇江府残军一万人之外,其他几乎没有任何军队可以任用。
赵昚和张浚就是咬着牙往这里砸钱,在江淮地区趁着兵荒马乱流民很多的时候招兵,到张浚事发为止的明洪武三年、南宋隆兴二年,一共招募了七万多人当兵。
在兵力分配问题上,张浚主张先搭建三支屯驻大军体系,再重建禁军,因为防备明军比较重要。
而赵昚出于对亲自掌握军队的渴望,以及赵构所控制的四万禁军的威慑,便反对张浚的建议,要求先重建禁军。
君臣二人一番争论之后,达成共识,三万军队充实禁军,四万军队组建屯驻大军。
具体分配下来就是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各领一万五千人先把禁军的架子搭起来,赵昚亲自掌握一支军队的愿望达成了。
然后池州大军因为本来就有人且防御压力不大,所以先维持一万人的编制不动。
四万大军里,因为镇江府大军还有一万残兵,所以就把四万大军分一万五千人给镇江府,剩下来两万五交给建康府。
于是李显忠控制的建康府大军和王方控制的镇江府大军分别有了大军的底气。
于是邵宏渊出动前的局势江淮战区局势就是临安禁军七万人,镇江府、建康府和池州三支大军五万人。
南宋江淮战区初步重建完成,再次拥有了理论上对抗明军入侵的底气和可能。
仅仅是理论上。
但就算是理论上,大军的架子也搭起来了,至少看上去还是比较好看的,本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谁能知道江南西路的匪患就在此时爆发了。
更要命的是,南宋战败了。
以京湖战区军队为主力发起的剿灭行动惨败,京湖大军主力几乎覆灭的情况下,还连累到了江淮战区。
随着邵宏渊所部的覆灭,池州大军也随之覆灭,江淮防线空了一角出来,五万屯驻大军减员一万。
如果说因为明国也处在内乱状态之下,所以这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九江大军和荆南府大军的覆灭以及鄂州大军的损失就真的很要命了。
京湖战区直接面临着明国河南地区,直面明国河南兵团十万大军的压力。
原先靠着江南密集的水网和早前岳飞所营建的优秀防御体系,枢密院评估认为京湖战区在保持守势的情况下,不会面临明宋战争当中江淮战区的情况。
而且原先宋人并不知道原来明军那么强悍,那么能打,根本没有类似的心理准备,现在知道了,自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今后再和明军作战,主要就是防守,而不是进攻,尽量用城池和提前营建的防御体系与明军展开攻防战,尽量避免野战。
这样就能相当程度上遏制明军的战斗力优势和骑兵优势,利用密集的水网和坚固的城池、要塞,明军十万河南兵团大军就算全部出动,也不能对京湖战区大军造成毁灭性打击。
且明军突破江淮战区宋军防线的方式是突袭,通过突袭打了刘錡一个措手不及,使得刘錡所部快速崩溃,没有起到迟滞明军的作用。
而在京湖战区,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给明军实现突袭战术,这里处处都是坚城堡垒,也没有中心可以被他们直接捣毁,所以明军注定不能在京湖战区复制江淮战区的胜利。
张俊领导下的枢密院是这样评估的,认为京湖战区的军事力量足够。
史浩提领枢密院之后,对张浚的这一看法保持认同,认为宋军不能与明军野战争锋,而需要保持守势,利用以城池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和明军展开持久战,以拖垮明军后勤、消耗明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方式。
总之就是能不野战,就不野战,能防守,就防守,以坚壁清野作为主要战斗方式。
这样一来万事大吉,在宋军得到妥善的训练、战斗力增强之前,这是保卫大宋最好的方法。
然而江南西路的匪患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不仅让张浚还没有来得及执行的整编军队计划“中道崩殂”,更使得京湖战区主力几乎覆灭,京湖战区面对明军的战略防御屏障几乎失效,偌大的空隙就摆在明军面前。
这个时候史浩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江南西路的战局使得京湖战区的军事力量大大衰减,已然造成京湖防线上的战略空洞。
此时此刻,如果明军发起战略进攻,从京湖战区直接突入,是足以把南宋拦腰斩断的。
京西南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根本不能阻挡明军的进攻,届时江淮战区和川蜀战区首尾不相连,各自为战,明军再稍微强势一点,南宋国祚估计也就到头了。
而很快,史浩等人也得知了江南西路的具体情况,得知匪军做大,几乎占据了整个江南西路,发展极快,势头相当恐怖。
这不仅仅是之前他们所知道的仅仅是隆兴府被占据了,整个江南西路大半已经沦为匪军所控制,他们控制数个州府,数个州府、百万人口已经脱离南宋的掌控。
但凡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但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