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多时候都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再考虑别人的利益。
甚至很多人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爱干嘛去就干嘛去,关老子屁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有些人,不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只关心天下百姓的利益,有时候我们管这种人叫傻,可是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往往希望这样傻的人多一点。
而朱标就是这样的人。
他是发自真心地告诉自己的父亲,如果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面会死,就证明陈寒说的是真的,您务必留下这个人有大用。
朱元璋难以接受但有个好处,那就是儿子的嘱托他愿意听。
朱标安抚了朱元璋之后看向凌汉:“凌侍郎,这段时间还得麻烦你,陪着他说话,多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对咱们大明是一件好事。”
凌汉抱拳拱手:“微臣遵命!”
接着凌汉又说道:“殿下,可是有個问题,这小伙子的眼疾迟早有一天会恢复,他若看到眼前场景,知道咱们再利用他,那到时候咱们该怎么办?”
朱标想了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他说的是对的,以国士待之也未尝不可。再不济也不可轻易流落民间。”
凌汉点头称是。
接着朱标交代护卫,必须保证陈寒的安全,还不能让陈寒知道实情。
交代完,君臣三人一同上朝去。
……
奉天殿门前,大朝会。
和影视剧想象的每次开朝会都在大殿里不同的是,真正的朝会一般都是大臣站在露天的广场上,而皇帝的宝座设在丹陛之上,群臣在下方陈述事情。
当然在开朝会的时候交头接耳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发生。
因为在开朝会的时候还有轮班的御史在边上时刻观察官员们的表现,出现随便乱动、吐痰、交头接耳这种事情,他们都会记录下来,这是失礼之过。
这种小过错就是可大可小了,真要整你,就说你在朝堂上连皇帝陛下都不尊重,你还能干什么事,到岭南去充军去吧。
所以朝会这种事,不可胡来,官员们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也是战战兢兢,一切都得按照礼仪标准。
朝会期间,五军都督府奏:
升山西都指挥同知马鉴为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诏长兴侯耿炳文还乡;
封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桑敬为徽先伯等事。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似乎没啥反应。
朝臣们都愣了一下,这还是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往常朱元璋就像个超人一样,处理政务一点都不含糊。
可是今天,朱元璋居然发愣了。
而太子朱标倒是显得很镇定,直接回道:“五军都督府所奏之事,准;另长兴侯耿炳文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三十匹、钞千锭。”
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庸领命退下。
吏部尚书詹徽奏:
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周志清为大理寺右寺丞;
以福建右参政王钝为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以通政使司参议严震直为户部郎中事。
朱元璋还是在发呆,而朱标依旧代替父亲准了吏部尚书詹徽关于人事方面的任免。
这下朝臣们都知道,朱元璋今天的情况不对,怎么那么心不在焉呢?
但大家都觉得比较幸运,那就是皇太子朱标,老成持重,能主持大事,即便皇帝不在状态也能平静地处理国事。
唯有知道实情的凌汉在下面努力憋着泪水,你们这些大臣知道什么啊。
陛下知道自己的长子可能会先自己而去,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所以现在心有不属。
而太子殿下知道自己死期将近,却依旧坦然面对,这是多少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接着礼部右侍郎凌汉奏:
应天府乡试完毕,中式举人黄文史等五十人;
加封中山王徐达、岐阳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
高丽遣门下评理郑道传等奉表,贡方物;
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思南宣慰使田大雅等各遣使奉表,贡方物;
占城国王阿答阿者遣使进表,贡方物;
等事。
朱元璋依旧是在发呆状态,朱标则是大方的处理。
“着礼部赐应天府乡试考官傅箕、苏伯衡、陈圭、谢南、毛瀚钞各十锭,中试举人黄文史等五十人各二锭,其监生、生员试不中者皆有赐,且谕以进学之方,俾无怠其志。”
“引各国使者觐见。”
于是高丽、占城等国使者朝见。
使者们进来朝见,也发现皇帝陛下不在状态,好像神游天外一般,而朱标则从容应对,令使者们对大明太子殿下颇为佩服。
接着朱标又询问:“加封中山王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