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书生动地杜撰了 80 后的中专学校里那些为了文凭而拼搏的“混一代”们的故事。他们在当年的青春岁月,或许在学业上没有取得耀眼的成就,但那也是一段别样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青春岁月。
本书以一座小城财校的 97 届同学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财校当年的种种往事,那些欢笑、泪水、友情与梦想,仿佛都在眼前浮现。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仿佛是从生活中截取而来,真实而又感人。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完全是虚构的创作,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回忆,却能让读者们产生深深的共鸣。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公元1997年初秋,九月十日,范闻梧和小庆骑着自行车子,带拿着入学单子,来到洹河畔子,寻找财校牌子……
在一座立交桥的东边,洹河畔的北边,要不是那座楼顶上的几个金色金属大字,很难发现这里藏着一所学校,邺城市财会学校,范闻梧拿起手里的录取通知书,不错,再次确认
就是这里,范闻梧努力瞪大他那双小眼寻找这个学校的大门,不知道是因为眼睛太小了,还是校门太难找了,最后在一片坑坑洼洼的渣土路后边找到了学校的大门,一个很朴实的大门
冷清的校门口看不到未来,斑驳的墙壁上贴着庆祝香港回归的条幅,没有迎新生的标语,看到这个门庭冷落的学校,范闻梧感慨万千,要是当初好好学习,也不至于沦落于此…
范闻梧似乎看不上这个学校
这时
校园里时不时传出“一二一”的叫喊声
打破了范闻梧的自我感慨
“为什么没有人来欢迎新生”
小庆嘀咕一句
“难道我们不受欢迎”范闻梧自嘲到
校门口的保卫,是个看上去没有睡醒的大爷
“你俩干什么?”这个门卫有点摆谱
说着把手伸向他俩
小庆赶紧掏出不舍得抽的“白丝绸”牌香烟
恭恭敬敬的递给门卫大爷一支
这热情一下子把门卫大爷整懵了
“是来报到的新生吗?,拿入学通知书给我看看”门卫大爷立马转变摆谱的态度
“哦哦!”
误会了!
赶紧拿出入学通知书让门卫大爷过目
门卫大爷看了一眼,指了指不远处一座拐角大楼说:“新生报到去那座楼一楼东头,跟着黄色标语指示就到了”
范闻梧和小庆一脸尴尬,连忙说谢谢
不过,还是被没收了&34;白丝绸&34;
然后赶紧进入校园
在黄色标牌指引下,摸索到南教学楼的新生报道处,报道,
路过教学楼广场的时候,一块儿一块儿的训练方队
正在军训,
走到一楼楼梯口
遇见了一个提着编织袋的人
这个人叫刘海洋 也是新生
攀谈几句,得知他是临近曲镇人
他说:“这个新生接待室这会儿没人 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还是没人”
说话间
一个胖胖的女老师过来了,招呼他们进去
刘海洋感叹“唉!求学之路甚是难啊”
办完手续
热情的让每人花了七十元领了一身校服,范闻梧当时误以为自己还会长高,奔着长期打算,特意领了比自己身型大一个型号的衣服,可惜美好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直到离开的那一天,也没有将那套衣服穿的很得体。
领完衣服,接待老师让他们先熟悉一下校园环境,看看军训的场景
并嘱咐道
“明天早上来报道,记得穿校服,明天正式参加军训,这会儿可以先去看看别人怎么训练的”
出来大楼,小庆说,
“军训有啥好看的,还不如去打游戏”
说着,就往外走
这时,发现编织袋哥们提着袋子直奔学校东侧的拱形小门里而去
处于好奇,便想一起去看看
原来是住宿区
在两个拱形小门里面是南北相对的两栋楼,南边是男生宿舍,北边是女生宿舍
宿舍区的东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自行车停放区
里边稀稀落落的停着几辆自行车
进入楼道,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楼道口堆放的煤球
这让他俩一直不明所以
感觉不像是进入了学校宿舍
有点像居民楼
其实不然,后来才知道原来一楼住了几个老师
上去看看
跟着编织袋哥们儿的后边
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