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孙云球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了,原来被后人铭记是这种感觉,真是闻宠若惊,心花怒放啊!
可他竟然34就去世了,而且还历经了两个朝代,孙云球想起目前的形势,心绪不定。
孙云球出生于崇祯初年的一个已衰落的官宦之家中。
他年幼时,随父母迁居苏州虎丘山畔,自幼聪颖异常,13岁即为吴江县乡学生。
不久父亲去世,又遇明朝灭亡,清军南下。生计艰难,他遂以采集出售中草药谋生。
他喜爱科学研究,尤其对机械制造颇有天赋。如今不再科举,便刻苦钻研数学知识,探讨测量、几何之法。《吴县志》说他“精于测量,凡有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许多人视力不佳,做事不便,但眼镜价格高昂,孙云球下定决心,要研发出价格更低,使用方便的眼镜。
他能够根据患者年龄、疾症的不同而“随目配镜”。
孙云球做的眼镜效果明显,深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他的舅舅董某便是受益者之一。
身为秀才的董某近视严重“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使用眼镜后,视力大为改善“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
后来董某乡试中举,孙云球制作的眼镜或许也有一份功劳。
孙氏眼镜畅销全国,为了让更多眼疾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眼镜,孙云球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
他在书中仔细介绍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各地制镜者都可据此制造光学镜片。
《镜史》的畅销促进国内眼镜制造业快速发展,眼镜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从几十金降为七八金。
到了顺治年间,苏杭人大量制造、贩卖眼镜。
每副值银最贵不过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购买以改善视力,便宜的价格最终使一般百姓都能使用。
孙云球一生制造各类光学仪器达七十余种,凭一己之力将华夏的光学制造业推向新的,可惜英年早逝,享年34岁。
清,康熙本来听的极为不满,孙云球活到了康熙年,为何称他为“明末科学巨人”,这分明是我大清之人!
结果又听后世愤怒于清的不重视,说清错过了许多,他的脸色又青又白,几欲解释,却觉得徒劳,天幕又听不见……
一句清末发生的事,打击了国/人的信心,让他怒火中烧,无处发泄,只得把砚台往地下狠狠一砸!
怎么会这样,大清是怎么一步步落到这样的地步的,天幕未出现前,明明一切欣欣向荣,志得意满,为何,暗处竟有这么多污秽!
那些后人为国外辩解的话语,那句崇洋媚外,让他坐立不安。
这可是全天下都看得见的!
自诩为天朝上国,神州大地,视外界为蛮夷,结果,这片土地的后人,在为蛮夷辩解,他们不信自己的祖宗!
朝堂上,不少人都变了脸色。
一些大臣摇摇欲坠,看着堂上的皇帝,双目猩红。
前面为后人信仰祖宗有多自豪,这一刻就有多打脸。
崇洋媚外,好一个崇洋媚外,他们这些为清效命的臣子们,是否在无形之中做了帮凶……
不行,无论如何,这些东西凭什么要被别人占了去,要尽快搜罗以往的古籍发明,要挽救……
秦汉时期,墨家本来极为高兴,后世的考试竟然会看到《墨子》,教资,是夫子的考核吧,后世的夫子也要读《墨子》呢。
而且还有人说科学类优先选墨子!
哎呀呀,这话听的人简直心花怒放。
后世多么重视科学呀,有了后人做背书,难道还怕墨家得不到重用!
他们一个个挺起胸膛。
看着墨家这得意劲,不少法家暗暗瘪嘴。
有什么好得意的,我们法家也去研究科学!肯定也不比你们差,没看后世也有考试选管子的,后人这是相信我们法家的潜力呢,管子可是我们法家的!
相比于法家暗搓搓,道家更嚣张,墨子怎么了,道家现在研究也来得及!我们道家多受后人喜爱呢。
这些研究被你们抢先了,我们研究其他的!那个火药一个顶你们十个,这可是四大发明!
几家学说暗暗较劲起来,生怕别人抢先。
结果看到后世对古时的科技开始质疑争吵,他们突然愣住了。
或许是好话听太多了,一时有些适应不过来,心中竟然有些阻塞。
为何会如此呢,肯定是因为流传下去的东西太少了吧,没有证据,空口无凭,还是太忽视,所以发展不起来……
不行不行,要去国都,要和陛下禀明,不能偏科啊!事情很严重……
刘彻也快气死了。
他知道后世很艰难,没想到后人竟然被欺负的这样不自信。
崇洋媚外,崇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