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六个青花盘子和四个佛像瓷雕,仿佛是一场无声的考验等待着马沐。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心神,然后俯身开始仔细观察这些物件。
随着异能的开启,马沐的视野中出现了奇异的景象:这十件物品中,仅有三件上显示着数字。两个青花盘子上分别显示着“1766”和“1873”,而其中一个佛像瓷雕上则清晰地显现着“1930”的数字。
马沐之前跟王伯和孙教授在学习清代瓷器以后,曾深入研读过相关资料。他了解到,原始青花瓷起源于唐宋时期,而成熟的青花瓷则是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中崭露头角。到了明代,青花瓷逐渐成为瓷器的主流,尤其在明宣德年间达到了顶峰。此外,在明清两代还涌现出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以及哥釉青花等多种衍生品种。
马沐的异能目前已知能探测到的最早年份是1006年。凭借这一能力,他可以轻易排除掉那几件青花瓷器中在此之前制造的可能性。因此,在这六件青花瓷器中,只有两件是清代制品,其余均为现代仿品。
至于佛像瓷雕,马沐之前也有所了解。他知道佛像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暂时还无法排除这些佛像中有1006年之前的珍品。
接下来,马沐从第一件青花瓷器开始观察,这件瓷器并没有数字反应,但他依然观察得非常细心和仔细。他想要通过对比,更深入地理解清代青花瓷器和现代青花瓷器之间的区别。同时,他也想表现得真实一些,避免一开始就直接断言哪些是清代或民国的,哪些是现代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毕竟,他的异能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马沐先回想了下之前跟刘伯和孙教授学习的关于清代青花瓷器的特征。
清代青花瓷器通常具有古朴典雅的造型,器型多样,包括碗、盘、瓶、罐等。其图案绘制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主题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
清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胎体坚致细密,釉面光润。青花发色鲜艳,层次丰富,采用的是优质的钴料进行绘制。此外,清代青花瓷还常采用豆青釉、祭蓝釉等单色釉进行装饰,使得瓷器更加精美。
由于清代青花瓷器多为手工制作,因此在瓷器上可能会留下一些手工痕迹,如指纹、刷痕等。同时,由于历史的沉淀,清代青花瓷器上可能会有一些微小的瑕疵、裂纹或修复痕迹,这些都是其历经沧桑的见证。
马沐又对比了几件现代青花瓷器,然后有了细小的发现。
现代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化和创新,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器型,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图案绘制上可能更加简约现代,或者融合多种文化元素。
现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胎体可能更加轻薄,釉面更加光滑细腻。青花发色也可能更加鲜艳或淡雅,取决于制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市场需求。
现代青花瓷器由于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因此手工痕迹较少。同时,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现代青花瓷器上的瑕疵也相对较少。然而,不过也有一些仿古的现代青花瓷器可能会故意制作一些瑕疵或痕迹,以模拟古瓷的沧桑感。其中这4件中就出现2件是故意制作一些瑕疵或痕迹。
仔细观看完瓷器,总结完现代和清代双方的不同。尽管这个过程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孙教授和齐博瑞却显得从容不迫,他们坐在那里悠闲地品着茶汤,似乎完全沉浸在茶香与古玩的韵味之中。
马沐开始继续审视瓷雕佛像,他的思绪回到了之前王伯教导他的那些关于民国瓷雕佛像特征的知识上。他细心地对照着这些特征,目光落在了那件标有“1930”的瓷雕佛像上,逐渐发现了它与王伯介绍的那个民国瓷雕佛像的诸多相似之处。
王伯说过,民国瓷雕佛像主要采用的是优质的瓷土和釉料。这些原料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使得瓷雕佛像在质地和外观上都具有较高的品质。瓷土细腻纯净,釉料光泽度好,为佛像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瓷雕佛像在造型上多样,既有传统的佛教人物形象,也有创新的设计。佛像的面容慈祥,神态庄重,衣纹流畅,展现出一种宁静与祥和的美感。此外,民国瓷雕佛像的尺寸也较为丰富,从小巧精致到大气磅礴的作品都有。
民国时期的瓷雕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瓷土塑造成各种生动的佛像形象。同时,釉料的应用也使得佛像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光泽。一些高级瓷雕佛像还会采用复杂的装饰技法,如镂空、镶嵌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尽管民国时期瓷雕工艺已经相当精湛,但仍然难免会有一些瑕疵和痕迹。这些瑕疵可能包括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裂纹、气泡等。此外,由于手工制作的缘故,佛像上可能还会留下一些指纹、工具痕迹等。这些瑕疵和痕迹虽然影响了佛像的完美度,但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