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扇青铜门并没有完全对开就停住了,两边还各留了大概三十度的夹角。
虽然如此,但两扇青铜门各有一米宽,里面的情况也能基本看明白了。
这居然是个“套间”。
间隔的,是一面石壁。
青铜门之后,能看到的空间是一间石室,高约四米,宽约五米,而在从门往里五米左右,竖立着一面石壁。
石壁宽约三米,高约三米,两侧各留出了一米左右宽度的甬道,但站在青铜门口,是看不到石壁背后的景象的。
石壁是由石块垒砌而成,这和刚出水进入巴王庙之前的情况类似,也有一面石壁,跟“影壁墙”似的。
但那是在巴王庙之外,石壁能给人“影壁墙”的感觉,现在是青铜门内的石室之中,感觉就有点儿别扭。
就在石壁的前方,有一方形石台,高约一米,边长约一米;石台之上,放着一件个头不小的青铜器。
高约八十厘米,整体算是圆柱形,但是肩部浑圆隆起,所以上部比下部稍大;上部的直径将近半米。
平顶,顶上有钮。
虎钮。
这个虎钮的造型非常生动,虎头昂起,虎口微张,虎身下沉做欲扑之状,虎尾后半部分向上卷曲。
虎身饰有云纹。而在器身之上,还有云纹、螺旋纹、鸟纹等多种纹饰。
冲向青铜门的一面,肩腹相交的位置,还铸有一个突起的类似浮雕的人面纹。
这人面纹和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有些相似,不过突起程度自然没有青铜面具那么高。
“虎钮錞于。”权浩然是最先走到近前的,也是第一个开口的,说完之后,继续打灯查看细节。
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用于军中,常和鼓、角配合,用于战阵和指挥进退;正所谓“两军相当,鼓錞相望”。
錞于上头的钮,可以用来穿绳悬挂。
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錞于这种“军乐”,战国到汉代尤为盛行。因为是“军乐”,所以虎钮最为常见,也常有人直接叫虎钮錞于。
“权叔,这虎钮錞于,有什么特别之处么?”吴夺走到权浩然旁边,一边跟着看一边问道。
“尺寸略大,但也没大到离谱;所有的纹饰在战国时期的錞于上也都出现过;而这种人面纹相对少见,主要是巴、蜀之地出土的。”权浩然解释道,“不过,这件錞于应该用过,而且经常用,你看,痕迹很明显。”
“这件虎钮錞于,既然经常用,却又摆在这里,那就是经历过大胜仗的。”吴大志也开了口。
如此费心费力的工程,肯定不会随便设置;即便只是单纯的摆设,应该也不会摆一件屡经败仗的錞于。
在这么一个“蓄力”之处,经历过大胜仗的錞于,起码能起到一种强心针的作用。
而且,这件虎钮錞于,也不像是单纯地摆设。
······
“继续吧。”
六人分作两队,分别从石壁左右继续前行。
石壁后面的空间,宽和高还是一样,但是却长达二十余米,而且在尽头处,依然有一面石壁;也就是说,还没到头儿。
这个空间里,全是兵器,俨然一个武库。
只有中间留出了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两侧的简易石架上,整齐密集地安放着兵器。
兵器都是青铜的,主要有五种:剑、矛、戈、钺、弩。
剑,和之前石棺中的“自刎之剑”不同,这里的剑形制简洁实用,都是柳叶形的,薄而锋利。
而矛和戈,则和巴王庙的石雕像手中的基本一致,只是没有“虎口衔鱼”的纹饰。矛和戈都是带杆的,不过时至今日,木杆都早已腐朽不堪。
钺是一种圆刃亚腰钺,和斧很像,同样也是带杆的,杆比矛杆和戈杆都要短。
弩的数量最少,而且从弩机的青铜质地和工艺来看,和其他的兵器都有不同,有可能不是巴国“本土制造”,而是引进的。弩的旁边,还有一捆捆的配套的箭矢。
“这地方,应该不是单纯存在的。”吴夺看着这些兵器说道,“就在这一段嘉陵江附近,当年可能有姬弇秘密外设的军营。”
“有道理。”吴大志想了想,“巴蔓子求楚国援兵,本来就是因为巴国内乱,姬弇差点儿被拿下;内乱平息之后,姬弇的位子依旧不稳,所以才有如此之举。”
“但是他建了这里却没用上,甚至没机会回来躲避,说不定这个军营被人一锅端了,他也同时被干掉或者擒获。”吴夺接口道。
“如果是这样,那边的军营中肯定出了叛徒。”吴大志又道,“不过,这里没有被出卖,说明是分开两条线布置的。”
此时,梅小梅比划了一下,“这里上上下下的东西太多了,庞局后期的工作可有的忙了。”
“这么多考古成果,他虽然忙,应该也高兴。”宁霜微微叹气,“就是关于梁州鼎,还是没什么有用的线索。”
吴夺心思甫动,仿佛想起了什么,转而却又想不起来了,最后轻声说道,“这事儿也急不得,先把这里彻底探查完吧。”
片刻之后,吴大志便招呼众人,“走吧!这过道比较窄,两边又都是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