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425章 喜欢种地的徐光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5章 喜欢种地的徐光启(1 / 2)

而在这些小东西的后面,肯定会有一群追逐猎物的天真无邪的小孩紧紧跟随。

这里便是四号厂皇庄,它不仅是崇祯皇帝心中理想的实验田地,更是承载着他对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和追求。

此刻,满地金黄,天空晴朗无云,烈日高悬,正是繁忙农耕的最佳时机。

身着老农装扮的徐光启恭敬地站在崇祯皇帝面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种欣慰和满足。

“陛下,臣幸不辱使命。如今的四号厂皇庄,都被臣用上了精心培育的良种。这白杨套都是麦子,翻过那个小土丘,后面就是大片的红薯玉米试验田·········”

崇祯皇帝微微动容,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慨:“徐爱卿,以您这般年纪,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但仍要顶着炎炎烈日亲自下地劳作,此乃朕之过也。”

他深知徐光启为实现自己理想中的大明朝,风烛残年还在消耗, 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汗水。

崇祯看着已经晒得黝黑,精神却是更好的徐光启,心疼地说道。

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挣扎,因为徐光启实在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作为科学院的院长,无论将他运用到科学事业的哪一方面,都能够极大地推动大明王朝的飞速发展。

然而,崇祯皇帝最终还是决定将徐光启生命中的最后一丝余晖洒向农业领域。

他致力于新作物的种植和改良工作,这不仅是为了常见的地瓜、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更是要改善本国原有的粮食作物品种。

在徐光启有限的余生中,崇祯皇帝深切期望着大明王朝能够摆脱离饥饿所带来的亡国之忧。

毕竟,农业乃国家之根基所在。“无粮不稳”、“民以食为天”这些千古流传的俗语,无一不在阐述着一个牢不可破的真理: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民族,只要能够填饱肚子,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他们就不会轻易闹事,自然而然地会拥护统治者的政权,成为顺从的子民,甚至可以化作统治者手中的利剑,成为其实现各种理想抱负的有力工具。

因此,即便崇祯皇帝无比重视商业的发展,但他也深刻理解农业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徐光启就是再懂造红衣大炮,崇祯也只能让他待在田地里,收拾这些庄稼。

“陛下过奖了,老臣在此地干得十分爽快,比在那翰林院和詹事府强多了。

想当年,老臣在天津屯田练兵之际,便已着手引种红薯之事。

如今得到陛下的鼎力支持,老臣如愿以偿,虽说身体略感疲惫,但内里的顽疾早已消散无踪。

想必是托陛下洪福齐天,得以延寿数年啊!”

在田边两棵大树撑起的一座简易凉棚之下,崇祯皇帝率领众人一同观赏着繁忙的收割景象,谈笑风生间好不惬意。

崇祯皇帝听闻徐光启所言,再度审视起这位老者来。

只见他身着朴素的粗布衣裳,脚蹬一双简陋的草鞋,面容黝黑消瘦,然而其精神状态却极佳,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崇祯皇帝接着询问了一番站在徐光启身旁的侍从以及众多学生。

原来,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皆出自内书堂,他们已然完成了基础学业,现今正追随徐光启钻研农学知识,日后必将成为大明皇家农学院的中流砥柱。

学生和随从们毕恭毕敬地向崇祯皇帝禀报:“陛下,徐院长身体康健,常常亲自下田劳作,每餐都能吃下满满一碗米饭,而且每顿饭都必须有肉,尤其钟爱鱼肉。”

崇祯皇帝听闻这个消息,心中涌起一阵喜悦之情。

这无疑是他今日所接收到的最佳消息。

在这群学生之中,为首的那位正是不久前在内书堂遭吴三桂等人殴打的方以智。

而被打得最惨的侯方域等三人并未前来。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江南四大才子当中,唯有方以智最为识趣、懂得审时度势,并且具备真正的才华学识,对科学技术充满热爱。

当方以智回答完关于老师身体状况良好之后,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许。此时,他鼓足勇气,大胆地发问。

“陛下,学生斗胆一问。学生在徐院长手下学习农学、军事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已经多日。”

“哦,其他人光是学习其中一门课程就已经感到十分吃力了。

而你居然全部都要学,真的能学得过来吗?

小心变成那种虽然读了很多书却不求甚解、每门学问都略知一二但却都不精通的人啊。

要是这样的话,朕可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对于科学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科学人才,崇祯皇帝一直都想要好好地呵护和培养他们。

听到崇祯皇帝这么说,方以智那颗好胜的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陛下,关于学生我的功课情况如何,学生我可不敢自己夸赞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