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监从大殿某处阴影走出,其身形如鬼魅一般,之前竟无人察觉。
“回禀陛下,太子妃确有一名陪嫁侍女毙命。”
“太孙被治愈后的那几日,太子妃性格烦躁动辄发怒,多名内侍被惩罚。”
“那名侍女打碎了一盏琉璃盏,太子妃盛怒令人将其杖毙。”
朱元璋脸色眼神冰冷,“那侍女离宫之事可属实?”
那太监回道:“属实,奴婢查证在太孙染疾之初,那侍女确曾出宫一次。”
“太子妃对陪嫁侍女尤为看重,允许她们每月轮流出宫一次。”
朱元璋冷声道:“因为一琉璃盏就将其杖毙,她就是这么看重的?”
那太监低着头,不发一言。
朱元璋却没有再提此事,转而说道:“将毛骧给咱盯好了,我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
“是,奴婢告退。”那太监退到阴影里消失不见。
朱元璋杀意盎然,毛骧竟然敢添油加醋陷害太子妃,其行为无异于噬主,断不可留。
不过先不着急,借他的手将朝堂的蛀虫好好清理一遍,再狠狠打击一下地方富户。
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然后他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东宫,有些事情也是时候收场了。
吕氏是否无辜,已经不重要了。
威胁到了太孙,这个理由就足够她死了。
当年常氏薨逝,一来是觉得东宫没有女主人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二来是想找个人替代常氏,免得朱标沉浸在悲伤里。
所以就同意了群臣的奏请,为太子寻找新的太子妃。
吕氏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关键是她没有兄弟,将来不会有外戚干政之事,就将其扶正。
不成想竟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看来以后册封太子妃之事不能着急。
——
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以惊人的速度传扬开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应天府。
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当然,传开的只有一件事情,重启科举。
至于黄河决堤、内阁等事情,连点水都没掀起来。
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四处打听此事的真假。
平日里嘴巴很严的大人物们,今天全成了漏勺一样,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宣扬此事。
陛下当庭承诺重启科举,而且还下特旨开恩科,今明两年连续举办两次。
消息一经证实,读书人彻底沸腾,到处都有高呼万岁之声。
之前辱骂皇帝残暴的声音,几乎全部消失。
赵瑁案这样轰动全国的大案,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要问为什么?
反正被杀的又不是我,科举可是和我息息相关。
阴暗一点想,官位就那么多,不狠狠杀一批,哪有我们的位置。
随后更多更详细的消息传出。
礼部侍郎公孙聪率先上书,请求重启科举。
刹那间,公孙侍郎成为了读书人口中的好官,万民表率楷模。
声望超过了朝中的名臣大儒。
科举改制的消息也随后传出?
什么,考中之后要先当两年刀笔吏?
这……我辈读书人岂能……岂能不体谅圣意。
这个法子好啊,我们一定好好干。
什么,按照省府划分名额?
这个法子……这个法子也好啊,照顾贫困地区的读书人,陛下泽披天下啊。
什么,你不同意?
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读书人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意见,全盘接受了新的科举制度。
少数有意见的人,也迅速被别的读书人给镇压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阻挠本次科举重启,谁就是罪人。
礼部那边只用两天就拟定了具体的方略,并呈报内阁。
其实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是原来四辅官的办公房。
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人,略微修改了几条制度而已。
再加上又有两个原四辅官以老带新,内阁很顺滑的就接手了政务。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但朱标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政务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和他两个人处理。
那么多奏疏,也都是爷儿俩批阅。
朱标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休息过了。
但现在,他却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