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叫贾立正,是村里的木匠,在农村里除了村长,有三种人有着特殊而“崇高”地位:赤脚医生、剃头匠、木匠。
赤脚医生自不用说,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总得看病。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还没有建立起农村医疗系统,城里的大医院也比较遥远,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找赤脚医生。这些“医生”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死,大多用的都是土方子,水平虽然有限,但是好歹是给广大的农村人民提供了一定医疗保障。
那个年头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赤脚医生,潇泗算是个大村子,自然也有一个。这人姓杜,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村里人都喜欢叫他杜兽医,是的,在村子里他是人也治,兽也治,六十多岁的样子,驼着背,弓着腰,走路一脚深一脚浅,跟踩在棉花里似的,总是穿着一件发灰的白大褂,游走在田埂里,医术怎么样不知道,反正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过治死过人,倒是后来听爷爷说过,这老杜治别的不行,治蛇毒可是一绝,不管是竹叶青还是五步倒,只要抬到他面前还是个活人,这条命就算是保住了。
剃头匠也是村子里的重要角色,村子里的人也是要理发的,不然总不能人人打辫子,重回大清吧。
潇泗的剃头匠姓郝,四十来岁,身体壮实,手大脚长,十根指头伸出来跟玉米棒子似的,但是干活时,手法特别利索,成天挑着个剃头挑子,在家家户户吆喝,叫卖声也非常朴实。
“剃———头哦。”
凡是要剃头的就会抬抬手应一声。
“来哦,剃头。”
老郝就会乐呵呵的挑着担子走过去。在人家家门口现场作业。
老郝不如现在的托尼老师懂的各种洗剪吹,他只会两种发型,光头和平头。
但是不管是你多么稀奇古怪的脑袋,光头都给你刮的青光锃亮,平头都给你剪的方方正正,手艺那是没话说。
多年来价格也一直童叟无欺,无论大人小孩,光头五毛,平头一块,直到我离开潇泗这个价都没涨过。(这个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初了。)
要说这三个职业里最为“尊崇”的还得是木匠。
在过去来说,木匠这个行当绝对吃得开,尤其在乡下,庄户人的家具农具,甚至于棺材,都离不开木匠,最紧要的是盖房子,檩条、椽子、顶梁柱、门窗无一例外是木匠活儿。当地有句民谚,“颠倒柱子绞龙椽,好日子不过两三年”。如果木匠盖房子时故意做些手脚,住家必定不得安稳,所以说“宁得罪老丈人,不招惹小木匠”。
到了八九十年代,农村结婚讲究打新家具,一般是“三十六条腿”。床、三开门立柜、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有钱的人家更有“七十二条腿”之说,就是加上了茶几、高低柜、床头柜、写字台、拉桌。
单单以“三十六条腿”为例,这些家具一整套下来没有个千把块钱,根本下不来。
而且你这一套家具打下来,不光要美观大气,还要结实耐用,没有点“功力”是接不了这种活的,所以各村都有赤脚医生和剃头匠,但是十里八乡能接这种“大活”的木匠,只有我爷爷一个。
所以我爷爷一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村子里修了两进院子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几个儿子在城里做饲料化肥生意的村支书家,还有一个就是我爷爷家。
在这十里八村要请我爷爷“出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得提前上门“预约”,还不能空着手,拎着的“财喜”最次是一条芙蓉烟,两瓶白云边的酒,外加一个封了一张“老人头”的红包才能进门,就这还得看我爷爷的心情和“档期”,都合适了,才接活儿。
一般这打家具分两种,一种是包工包料,就是我爷爷自己准备材料,完工后,主家过来抬就行了,当然这种价格比较贵,在爷爷家的后院专门有一片五亩大的林子,种了各种树木,这些就是我爷爷的原料“基地”。
一般爷爷接了活,到主家新房里转一圈,都不用尺子量,家具该做多大多小,心中就有了数。回家锛凿斧锯一捣鼓,叮叮当当一阵敲,打光毛刺、刷完油漆、晾干,到日子你到家里来拿,那家具往家里一放,一丝一毫都不带差的。
但是农村人娶媳妇,可以说是花销最大的一件事,没有那么多人财大气粗的可以包工包料,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选择包工不包料。就是自己准备木料,由我爷爷上门来做。这种的就相对便宜一些。
不过那也不能含糊,首先你得从生产队借拖拉机客客气气的把我爷爷从家里接出来。家里头,香烟、茶水、瓜子得候着,开工四大硬菜,卤蹄髈、焖元子、炸酥鱼、炸藕夹一样也不能少,不然要是惹得我爷爷不痛快了,那可能有大麻烦。木匠要是在风水格局上动上点手脚,家里人轻则倒霉破财,重则家破人亡。让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还没完,工作期间两菜一汤,一荤一素天天得伺候着,完工以后,得拿着红纸把酬劳包好,恭恭敬敬的递上去,在爷爷上衣口袋里塞上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