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就上中医大学去了,去读大学前,爷爷跟我说,“去学校里涨涨见识也好,顺便考个行医证,现在规范化管理了,没有行医证都不能行医了。你爷爷我看了大半辈子的病人,哪有什么证啊,哎,今时不同往日咯。 ”
然后爷爷继续叮嘱我道“学校里的中医知识爷爷没有看过,也没办法判断对错,但是你自己也学了中医这么多年了,平时也跟在我身边给人看诊,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记住,广纳百家之所长,不可只守着一家之言而自傲!”
爷爷继续说,“很多学中医的人,都喜欢犯一个毛病,就是自视过高,往往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殊不知,学海无涯,医道也无涯,你不可学他们,知道吗?”
“知道了,爷爷。”我很认真地说道。
“等你上完大学归来,爷爷对你另有安排。”爷爷说。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去了南尹市上大学去了。上大学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此处先按下不表(又挖坑)。
上大学期间,我不断地把大学教材跟自己的家传医术做对比。怎么说呢,中医学院的医学教材他的中医知识确实是很大而全。但是,为了追求全面,又产生了另一个弊端,深度不够。
没看到有些民间中医往往有一技之长,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因为深度够了。拼命追求知识的广度,而没有深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最后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好像都懂一点,好像都听说过,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不知道。
而且他有一些中医知识跟我从小学的中医知识是有冲突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小便赤者为热,小便清长为寒。这是中医诊断学上说的。可是,我从小学的是,小便清长为热,小便短赤为寒。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要是按照一般人的观点,一定得分出个对错来。要么是学院派错了,要么是江湖派错了。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发现,两者都没有错。按照这两种不同的思路来遣方用药,都有效。
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怎么可能会这样?中医是开玩笑的吗?正着来,反着来,都行?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他们的适用范围也完全不一样,根本就不存在冲突。在中医的世界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其实我上中医大学并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理想,很多人觉得,我学医肯定是为了悬壶济世,把家传医术发扬光大对吧?其实并不是,我这个人很懒,天性懒惰。爷爷说我八字里印太重,印重则懒,“不过没关系,懒人有懒福。”爷爷继续说。
高中三年我觉得太累了,好不容易度过了高考,我就想轻松轻松,不想上大学还过得那么累了。所以就选择了自己驾轻就熟的中医专业。纯粹就是为了偷懒。
小时候学中医也纯粹是因为习惯,因为天天跟在爷爷身边嘛,对中医也谈不上多喜欢,也不排斥。只不过爷爷看我有天赋,就教我了。
读中医大学果然不负我望,确实挺轻松的,很多知识我早已会了,所以不用费什么心机。轻轻松松地偷懒了5年,爽歪歪。